欧洲电影同中国观众亲密接触
记首届中国—欧盟电影节
    2008-12-24    本报记者:张莫 实习生:陈希    来源:经济参考报

  12月1日至20日,由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与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欧洲联盟电影节”在北京举行。包括《玫瑰人生》《末代独裁》《潘多拉》在内的23部来自欧盟国家的优秀电影的集体展示,为众多的中国观众了解多元化的欧洲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中欧之间电影交流不够平衡

  欧洲是艺术电影的起源地。从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在巴黎“大咖啡馆”里第一次放映自己拍摄的影片标志了电影的诞生,到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创办《电影手册》推动电影再现美学的深入发展,再到二战之后发端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形形色色的各类新电影运动,欧洲电影在电影史上从来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众多中国影迷来说,安东尼奥尼、特吕弗、波兰斯基等大师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
  但是,长久以来,在中国,大多数爱好欧洲文艺片的影迷们只能通过盗版DVD这一“尴尬”的渠道来观看心中的经典,了解距离我们千里之外的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与欧盟的电影交流存在不平衡的状况。每年中国从美国一个国家引进30部电影,而从欧盟27个国家只引进15部。这里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驻华大使苏和对记者表示。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也说,去年,有14部欧洲电影在中国上映,但同时有30部中国电影在法国上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意大利、法国、波兰等国都已单独在中国举办过各自国家的电影节之后,欧盟国家也迎来了这次在中国集体展示其电影艺术的机会。“这次电影节不是纯粹商业性的,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节加强中国对欧洲电影的了解,促进彼此的文化友好交流。”,赛日·安博强调。

  力图展示多元化的欧洲

  而此次首届中国—欧盟电影节的选片也强调了“多元化”。此次展映的影片都是由欧盟成员国各自推荐,由本国制作,并在近期公映并获得好评的影片。“不是只有法国、英国才是欧洲电影的代表,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同样非常出色”,赛日·安博说。
  《Dot.com(中文片名:网名之战)》《Fehér tenyér(中文片名:白棕榈)》《Instalacija ljubezni(中文片名:爱情装置)》这些来自葡萄牙、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的影片,在中国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在本国内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而且也在地区内的电影节上有所斩获。“我这两天连续看电影,有芬兰的,也有瑞典的,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些片,但是都很好看,估计没有这个电影节,我根本没机会接触这些影片”,一位大学生观众说。
  “我们选择不同国家的影片,就是力图呈现文化的多样性,而观众的选择也是多样性的,打个比方,这就像吃中国菜一样,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爱吃的食品。”赛日·安博说。

  观众反响强烈

  作为本次电影节的开幕影片,《玫瑰人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这部电影讲述了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Edith Piaf)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影片去年在法国上映,取得了高票房的好成绩,并且其女主角马丽昂·歌迪亚还凭借此片斩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演。“自从今年它在奥斯卡获奖后我就一直很想看,这次终于如愿以偿。片子很好看,女歌手对爱的执著、对歌唱事业的执着代表了一种法国式的艺术精神,里面的音乐太棒了,我非常喜欢”,在看过影片之后,一位观众对记者说。
  “一个自幼小就孤苦,走过两次世界大战,从贫民阶层的混乱和贫穷中伤痕累累走出来的女人,在老病交加的晚年,在全力去爱并痛彻心扉之后,她爱的人总是被上帝夺走,但她还是忠告人们去爱,她说‘上帝会让相爱的人相聚’。”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刘擎看过影片后感触颇多,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看这部片子了,其实之前曾经在网上下载看过,但是我非常喜欢它,还是想在电影院里亲自感受一下”,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王羽对记者说。她还拿着电影的播映表对记者表示,他要和朋友一起来看后面的几部影片。
  赛日·安博向记者讲述起电影节展映的第一天他来到现场的情景:“现场人潮涌动,有些观众没有座位,就在过道上站着,或者坐在台阶上坚持观看影片。”“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积极信号。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办电影展,而且不会只局限在北京,还会到中国其他的城市”,他笑着说。

  相关稿件
· 美国电影学院评出2008年度十佳影片 2008-12-17
· 女性题材电影成为贺岁档电影"新宠" 2008-12-10
· 纽约小贩:真和电影里大萧条一样 2008-12-10
· 《筑梦2008》获体育电影电视节最高奖 2008-11-07
· 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 200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