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内联升:中国布鞋文化的写照
老字号变迁
    2008-11-28    鲁金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现在的内联升营业楼位于前门大栅栏,共有四层,一层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店名牌匾,二层是郭沫若题写的店名牌匾,三层是赵朴初先生赞誉内联升的“步履轻盈”4个字牌匾。每天慕名而来的顾客不断。

内联升镇店之宝:民国四年奖书
内联升镇店之宝:民国二十四年奖书
内联升传承人何凯英为前纳米比亚总统量脚画样。

  看看“内联升”怎么做鞋。8月20日,“内联升”的师傅在店内进行布鞋的“绷楦”工序,这道工序是手工把鞋底和鞋帮固定在一起。新华社记者:鲁金博 摄

  提要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是晚清、民国间社会上层人士的标志穿戴,也是老北京最值得回味的京味文化之一。历史上,关于内联升身份象征的表述更有一句“爷不爷,先看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就从脚下穿的内联升说起,它那独有的经营之道很是耐人寻味。

  内联升“打坐轿人的生意”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始人赵廷。现在关于赵廷的记载已不多,到内联升的历史档案中查寻也只能知道他是来自天津武清县,早年在京城一家鞋作坊里面学制鞋手艺,其间也知晓一些经营之道,便想着自己开一家鞋店。
  可以说,赵廷的经营理念绝对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当时他想开店的时候,京城的鞋店已经不少了,赵廷不是效仿其它鞋店摸爬滚打从头做起,而是盯上了朝靴这个空白,走高端,“打坐轿人的生意”。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万两白银入股,赵廷办起内联升。店名中的“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自此,内联升开始崭露头角。

  自创《履中备载》做活鞋生意

  经营过程中,赵廷又长了个心眼,他把每位来店内做过鞋的达官贵人的鞋码尺寸都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不用本人到场也能作出鞋来。天长日久,官员本人的姓名、职务、靴鞋尺寸、式样及特殊要求和爱好等信息,便形成了内联升独有的《履中备载》。用内联升董事长程来祥先生的解释,《履中备载》就是现代的VIP(重要人士)。由此,达官贵人就可以足不出户穿上非常合适的鞋。即使现在,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托别人帮着买鞋,总得亲自试试鞋跟不跟脚。由于初期外界并不知晓《履中备载》的存在,一度演绎内联升做鞋鬼斧神工。
  《履中备载》的作用远不止一个VIP,它也成了官场中的“敲门砖”。当时,官员之间送礼送上一双合脚、漂亮的朝靴很有面子。可是,要是外地官员来京想敲开要巴结官员的家门,连人家的鞋码都不知道,还怎么送礼啊。内联升的《履中备载》在此就派上了用场,想给谁鞋,来店里只管报上名字来,让你送礼送得可心。当时,棉鞋、便鞋等款式内联升也在做。在此期间,内联升财源滚滚,形成了一定积累。
  就这样,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前,内联升度过了它的前期辉煌时期。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让内联升也没能幸免,位于北京东交民巷(今台基厂)的内联升老店一并被焚毁。

  千层底布鞋成新宠

  自此以后,内联升几易其址,这里先将记载的搬迁介绍一下:清咸丰三年(1853年)北京东交民巷(今台基厂);1900年,迁址到奶子府(今乃兹府);民国元年(1912年),迁址到宣武区廊房头条;1956年,迁址到大栅栏步行商业街上,今天福茶庄所在地;1958年,迁到大栅栏街南侧,今大栅栏街34号,现址所在地。
  值得佩服的是内联升不屈不挠的精神。内联升老店被八国联军焚毁后,赵廷迁址内联升至奶子府(今乃兹府)重启门灶。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致命一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客观上也断了内联升的一条主要财路——没人穿朝靴了,这对以朝靴闻名的内联升是个沉重的打击。紧接着,内联升鞋店“祸不单行”,第二年袁世凯发动“北京兵变”,内联升又一次遭到抢劫,创业者赵廷也含恨去世。同年(民国元年,1912年),赵廷的后人又将内联升迁址到前门廊房头条。
  民国期间,内联升适时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款式,继续“打坐轿人的生意”,制作的礼服呢面和缎子面的千层底布鞋,尤其是小牛皮底礼服呢圆口鞋,成为当权新贵、军阀政要和旧朝遗老、富贾豪商等的时尚选择。同时,内联升扩大服务对象,其生产的缎面小圆口千层底布鞋,就是专门为文化教育界人士、公务人员等穿长衫的群体设计制作的。我们看到的历史照片中不少社会上层人士脚上都踏着内联升的布鞋。在当时,穿上一双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要花去几十两白银,很是提门面儿,就好比现在手上挎一个LV包一样拉风。

  讲品质严工序竞夺魁

  内联升的鞋如此受人喜爱,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品质作保证的。内联升的千层底鞋从选料、纳鞋底到上鞋帮,步步要求严格。当时内联升做鞋的面料礼服呢是进口的,缎面鞋的缎须是上等的贡缎;打袼褙用的布料必是八成以上新的白布。早些时候家里做过鞋的人都知道,一般做鞋底打袼褙用的都是旧衣服的破布料,而且对颜色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可见内联升对面料、质料要求之考究;再是,千层底包边的漂白布要用日本“亚细亚”牌的;麻绳用的要是当时产自温州一带的专供麻绳;还有锥子等工具也都要是名牌。
  关于内联升的千层底的质量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内联升柜台上有一个大铡刀,如果哪个顾客怀疑内联升千层底的底子用料掺杂,立刻用铡刀铡开,让顾客自己眼见为实。因此,说道内联升制作传统千层底布鞋,选用纯天然材料:毛料、棉布、牛皮、麻绳等,且全是手工制作,至今仍然受到国内外顾客的青睐。
  再说说内联升的做工,更是让人赞叹。据记载,内联升布鞋制作工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高四多”,即:工艺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纳底的花样多;绱鞋的绱法多;品种样式多。制作一双完整的千层底布鞋,大的工序有30多道,总工序要经过90余道才能完成。纳制鞋底工艺,达到每平方寸用麻绳纳制81针,且麻绳粗、针孔细,刹手紧,针码分布均匀。制作一双“一”字底布鞋至少纳制2000余针。其男鞋千层底的层数为34层。接着是锤底,将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锤平,不能走样。这样的鞋底坚固耐用,柔软舒适、不起层、不变形,即便有汗脚毛病的人穿用,鞋底也不会湿。绱鞋的技术则更要细致严格,鞋模子造型要美观、大方,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鞋帮与鞋底要严合饱满,吃帮均匀。这些严格的选料和工艺要求基本是在民国时期形成而固定下来。在民国四年,内联升获得国货展览会京都市产品协会颁发的各类鞋一等奖;民国二十四年获北平市物产展览会颁发的靴鞋一等奖。

  “改制”注入新活力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内联升的发展是断断续续的。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联升做鞋的种类才进一步拓宽,开始生产女鞋及解放鞋等。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联升一度更名为“东方红鞋店”、“长风鞋店”。直到1977年,恢复了著名老字号的名称。
  在生产方面,内联升对质量的监控更为严格,仍延续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制鞋。现在他们打袼褙用的糨糊是比富强粉还贵的高筋粉,每平方寸81针更是执行得一针不多也不能少的国标,每支鞋底都由内联升的巡视员严格把关验收。而且几家鞋底厂只能专供内联升,保证知识产权、商业机密不外泄。回收后在工厂内由资深的师傅接着上面等工序后制成。
  2001年,内联升企业性质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成为了公司股东。现在的内联升把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品质结合,在保证高品质的同时,积极研发出各种新款男女布鞋、皮鞋;男女布拖鞋等。目前,内联升总店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分店、加盟连锁店、专柜、经销网点400多个;布鞋、皮鞋花色品种有3000余个。2006年内联升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布鞋第一家”荣誉称号。2007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被收入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手工布鞋行业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其实,内联升的故事讲到这该是收尾了,可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又给内联升带来了机会。讲的是现任董事长程来祥在翻阅报纸时偶然看到一条消息:奥运颁奖礼仪小姐训练时穿的皮鞋把脚磨破了,还要贴上创可贴坚持练。程来祥立马找来奥运礼仪小姐的照片,觉得服装很好看,很传统,可是鞋和衣服不太配。于是联系到奥组委,提出愿为为奥运会免费提供颁奖礼仪小姐专用鞋,让礼仪小姐舒舒服服地工作。此后,我们看到的是奥运礼仪小姐服装与内联升鞋的和谐搭配,更好地展示了一种东方韵味的美。
  内联升的故事随着时代的进步还会时时发生,但它那讲究品质、严格工序的传统当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稿件
· [史话]老字号变迁--百年不老"稻香村" 2008-11-21
· [史话]砂锅居:京味食俗文化的见证 2008-11-14
· [史话]乌市二道桥:流传百年商业传奇 2008-11-07
· [史话]中外合资银行历史回顾之四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