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变化,被称为“头顶艺术”的发型也不例外。30年来,中国人的头发从“千篇一律”到“叛逆倔强”,从“开心明星脸”到“个性飞扬”,发型的一次次变化展现了不同年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更加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那满街的麻花辫”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今年48岁的王银川女士时常会把年轻时照片拿出来看看,照片中的她青春亮丽,一根长长的麻花辫“服帖”地搭在肩膀上。 “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编麻花辫,不同之处仅在于有的人只编一个,而有的人则将头发从中间分开,各梳一个辫子。”王银川说。 如是,“麻花辫”成了上世纪70年代女性的象征。很多人回忆时都说,那时候走在街上,真是“满街都是麻花辫”。当然,虽然主流趋势这样,仍有爱美的姑娘寻求“突破”。 王银川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辫子跟别人的不一样,她每天晚上都要给自己“加点活”:睡觉之前,编好麻花辫,但留着长长的马尾,然后将其分成一小股一小股的,再耐心地将每一股编成小辫子。“第二天起床,松开小辫子,末梢特别蓬松,就跟现在小姑娘烫过的头发一样。” 如果说“麻花辫”是上世纪70年代女性的象征,那么“小平头”则是上世纪70年代男性的经典发型。据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回忆,那时候男孩的发型都一样,能够“显摆”的就是身上的衣服。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套绿色的军装,将会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穿的都是蓝色的“解放装”。
“拿一张明星照片,照着剪”
当时间进入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大辫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受到欧美流行乐、摇滚乐歌星的影响,卷发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女性发型的主流。今年40多岁的田大姐也是在这样的潮流下,悄悄将“麻花辫”“松”了,开启自己的“卷发”时代的。 在那个时代,烫发又被叫做“卷花头”,只是那时的烫发技术和花样都远远不如现在,所以那时的卷发毫无“造型”可言。有的留起“招手停”式的硬硬刘海,有的还将头顶的头发稍稍拱起后用发夹固定,据说这是“增高”的好手段,很受当时小个子女孩的欢迎。 此外,为了省钱,很多女孩都不愿去理发店,而是买了发卷自己做,所以头顶着发卷在街上走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风景。 那时候没有闲钱去理发店烫头发,所以人们就摸索出了一套“办法”——把铁棍烧热,然后卷上头发,一小会儿直直的头发就带上了小卷,不过这样“烫”也很危险,所以常常会看见有人的头发被烧焦了。 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模仿”则成了发型艺术的关键词。香港的影视明星成了年轻人刻意模仿的对象,从发型到着装,很多人争相效仿。
“发型成为个性标签”
到了新世纪,发型已经蜕去了“千篇一律”和“刻意模仿”的“外皮”,走上“个性化”道路。离子烫让爱美的女孩拥有了一头飘逸的直发;BOB头则让女孩有了樱桃小丸子的可爱;“烟花烫”“陶瓷烫”等形式多样的烫发技术让女孩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年龄和脸型的“独门秘方”;“逼真”假发的出现更是让女孩展现出自己的“多面性”。 宁夏社会协会会长、宁夏社科院研究员陈通明说,如今发型具有时尚化、个性化和职业化的特点。而发型的多元化正是人们物质丰富和富裕的表现,丰富的物质基础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基础。同时,发型的多元化也预示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变化,人们更加追求自主、独立,张扬个性。此外,30年发型的不断更新变化也与社会管制的放松有关,社会不再过分强调对每个人的监管,包容性更强,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