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乌市二道桥:流传百年商业传奇
地方老市场兴衰纪实
    2008-11-07    徐晶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外货市场

自发的贸易市场

  乌市二道桥先由自发的贸易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外货市场,历经百年沧桑。如今成为中外客商云集的旅游胜地。

  提要:从清朝末年政府给俄商在乌鲁木齐划定“贸易圈”,二道桥一带形成有名的“外货市场”,到2002年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新二道桥市场落成,历经百年沧桑的二道桥市场起起伏伏,见证着乌鲁木齐乃至全新疆商贸发展的历程。

  外货市场:商贸促生二道桥

  二道桥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建的一座横跨乌鲁木齐河支流的木桥,位于当今的天池路和解放南路交汇处。
  当时,河两岸已有天津商人、陕西千里货担郎、喀什商贾、伊犁老板在此做生意。丝绸市场、地毯市场、棉花市场、羊毛市场、土特产市场等逐步形成,大饭馆、小吃店、车马房、钱庄、乡会馆、成相馆、制衣铺、剃头坊、洗澡池等市场辅助设施一应俱全。
  唯独缺一座桥梁。两岸的商人、顾客要去对岸交易,不是走三里外的头道桥,就是过四里外的西大桥,极为不便。
  一位叫李玉林的江苏籍木匠提出想造一座桥。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各方响应,各省会馆纷纷募捐支持,3天就集资3万余两白银。
  李玉林师傅3天后交出桥的图纸。六月初二动工,由江浙商会出工、直鲁商会买建筑材料,其他省商会负责运输、民工生活之事。
  7月18日,新桥竣工。新桥东与新市巷交叉,西和天池路相交,造在十字路口,呈南北走向。桥高六尺,宽一丈一尺八,跨度一丈五尺。这座桥成为连接乌鲁木齐南北的交通要道。人们为了感谢李玉林师傅,起名“玉林桥”。李玉林不同意,起名“二道桥”。因乌鲁木齐南门外,还有一座木桥,叫头道桥。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约定把新疆的乌鲁木齐、奇台、哈密、吐鲁番划为俄商贸易区。1895年,清政府允许俄国驻吐鲁番领事馆搬迁至迪化(乌鲁木齐当时的称谓)。1896年,清政府在乌鲁木齐给俄商划定了“贸易圈”,北起二道桥,南到三甬碑,东抵延安路,西至新华路。
  俄商把布匹、砖茶、糖、棉线、石油、卷烟、火柴等进口货运到“贸易圈”销售。同时,俄商把新疆的牲畜、羊毛、羊皮、羊肠、棉花、干货等商品出口到俄国和中亚。
  当时,迪化“贸易圈”内俄商开设的“洋行”林立,主要有天兴、仁中信、吉利、德和、茂盛、吉祥、德盛、芝盛八大家。迪化“贸易圈”年进出口商品总值达40000卢布以上。俄商获利颇丰,英国商人、德国商人、美国商人接踵而至,开设了安利、顺发、壁利、华美等洋行。故“贸易圈”又称“洋行街”。鼎盛时期,(1907年)商行增至30余家,许多商行还在吐鲁番、奇台、塔城设有分店,不少经营者成为暴发户。而比邻“洋行街”的二道桥一带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外货市场”。

  商业中心:中外客商云集

  清末宣统年间,二道桥附近已经形成乌鲁木齐第二大商业中心。喀什的土布、和田的丝绸、库车的土制肥皂、焉耆的蘑菇等新疆地产特色商品;俄罗斯的盖子布、巴基斯坦的铜器、土耳其的首饰等异国商品,可谓琳琅满目,“工艺技巧之人无一不备”。
  当时,天山南北乃至新疆周边一些国家的居民都把能逛一次二道桥当成是人生中一件非常荣耀的事。
  辛亥革命后,随着俄商“洋行”的衰落,商贾心怀家族兴旺富足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二道桥。20世纪20年代,这里逐步形成了经销当地土特产、内地日用百货以及“洋货”的贸易市场,是边城的第二商业中心。各种小吃店、榨油坊、铁匠铺、杂货店、点心铺、干鲜果品店等布满街道两侧。
  二道桥一带,小门市一间挨着一间,以维吾尔族居多,也有汉族和回族。一般一个人管理一家店面,门市前放着长条板凳,供顾客谈生意。
  这些门市的掌柜大多是50、60岁的老人,顾客一进店,他们就会主动打招呼,请顾客先坐下休息,礼貌待人,特招人喜欢。不少掌柜会用多种民族语言和顾客交谈,极富人情味。
  当时,远近闻名的店铺有小肉孜的百货店、吾守尔的杂货店、阿比孜毛拉的民族饭馆、依不拉音民族用品店、马生连的醋酱房、郭老三的淀粉房、佘文炳的清真点心铺等。
  佘文炳的清真点心铺是陕西省蓝田县回族师傅佘文炳在20世纪20、30年代创办的。佘文炳善于向兄弟民族点心师傅学习,与闻名乌鲁木齐的津门永盛西点心铺的刘文江师傅交往甚厚,因而他的酥皮“京八件”点心,在清真点心中独树一帜。
  佘文炳制作的点心色、香、味、形俱佳,一年四季畅销,每到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传统佳节,更是供不应求,老主顾都提前订货。
  汉族商人经营的有名店铺、公司有潘建亨的百货店、詹鸿鸣的绸缎布匹店、张独鹤的帽子店、直新公司、德生堂中药铺等。
  20世纪40年代新疆伊犁汉族师傅张独鹤在二道桥经营了一家帽子店。当时,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居民喜欢戴一种平顶、扁圆、小帽扇的帽子。因形状像维吾尔族传统劳动工具坎土曼而得名“坎土曼帽”。
  张独鹤师傅店面附近有几家维吾尔族商人经营的帽子店,专门销售“坎土曼帽”,制作的师傅都是维吾尔族。
  张独鹤师傅因年轻时跟维吾尔族学制帽手艺,他做的“坎土曼帽”精致地道,颇受少数民族顾客喜爱,销量可观。
  直新公司由天津杨柳青人安辅臣、赵润田于20世纪初创办,坐落在二道桥一带。该公司专做收购、加工土特产品生意。
  公司把收购的棉花、皮毛、肠衣等加工后运往天津、伊犁等地出口,与前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进行换货交易。公司把换回的布匹、汽车零件、火炉、铁锅、农具、石油等运回国销售。
  30年代初,直新公司购置数辆前苏联汽车,在新疆到前苏联的口岸之间运送货物。因经常拉运羊毛,这个车队被百姓称为“羊毛车队”。

  旅游胜地:“不去二道桥,就不算到了乌鲁木齐”

  新疆和平解放后,政府开始规划二道桥。1958年开办二道桥百货商店,经营少数民族特需品、百货、食品、五金交电、服装鞋帽、照相器材、钟表等7200种商品。并在此商店基础上,建成了专门经营少数民族用品的大型综合商场--乌鲁木齐民族用品商场。商场营业大楼3层,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
  1982年,东西长550米,建筑面积达7656平方米的二道桥市场建成,成为新疆最大的民族特色用品专营批零市场,逐步替代昔日自发的路边交易。市场内660多家经营户,销售12个大类1600多种民族特色商品,其中80%是世代商户。每天市场客流量达20000余人。和田地毯、维吾尔族花帽、英吉沙小刀、艾德莱丝等特色商品从二道桥市场走向世界。
  1982年,二道桥一家商店院内建筑施工时,出土古铜币369千克,约7万枚,有东汉五铢钱、王莽新朝的十泉钱、唐朝开元通宝钱、宋代的交子钱、会子钱、关子钱、元代的贯钱、铜跨钱、铜牌钱、明代崇祯通宝钱等。其中,最早的是西汉五铢钱,最晚的是咸丰铜钱,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这批古币的出土,证明新疆与内地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贸易往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老商贸区的二道桥,小商小贩占道经营普遍,交通拥堵,市民怨声载道。为了重现二道桥昔日的风采,1999年3月,乌鲁木齐市成立指挥部,进行大规模改造。
  2000年,新疆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斥资1.5亿元,在二道桥市场原址上重建新市场。2002年,长135米,宽40米,总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二道桥市场建成。
  新二道桥市场一共6层,1至3层为主营业场所,经销20000多种商品;4层是乌鲁木齐迄今最大的民族歌舞宴会厅,面积达6000平方米;5、6层是中央商务区;地下一层是停车场和大型仓储中心。市场内,货梯、扶梯、网络端口、有线电视接口等配套设施完善,一个现代化的商贸中心矗立在世人面前。
  一曲由新疆军区文工团歌唱家夏米力创作的《二道桥子》诠释了二道桥的魅力所在,“乌鲁木齐有个二道桥/木卡姆的旋律回荡在大街小巷/叫卖声也像悦耳的歌谣/这里有英吉沙的小刀/这里有曲曼古丽的花帽……”正如歌中所唱,二道桥是一个汇集了新疆本土和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名目繁多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的大巴扎(巴扎:维吾尔语,市场之意)。
  古朴的和田地毯、绚丽的艾德莱丝绸、精巧的民族乐器、久负盛名的天山雪莲、润如凝脂的和田玉、清新淡雅的薰衣草精油、隽美的土耳其挂毯、形态各异的巴基斯坦铜制工艺品、奇妙的俄罗斯套娃等商品琳琅满目,辅以动感十足的少数民族音乐,颇具新疆特色的吆喝,令来此淘宝的中外游客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当游客淘够了宝贝,鲜榨的石榴汁、爽口的嘎瓦斯(一种用啤酒花、蜂蜜酿造的俄罗斯风味饮料)、飘香的烤羊肉、油亮的抓饭等各色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夜幕降临,位于二道桥市场对面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广场的露天舞台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妙龄少男少女和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台下,互不相识的游客情不自禁地跳起了麦西来甫。
  近年来,乌鲁木齐流行一句话,“不去二道桥,就不算到了乌鲁木齐”。因为,二道桥是乌鲁木齐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验异域风情之地。
  游客多了,二道桥的生意自然就好了。在二道桥市场帮姐姐看店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里木边打手鼓,边招呼客人。他说,他的梦想是在二道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能在二道桥开店,不光是能挣钱,还是件有面子的事。”

  相关稿件
· [史话]中外合资银行历史回顾之四 2008-10-31
· [史话]中外合资银行历史回顾之三 2008-10-24
· [史话]中外合资银行历史回顾之二 2008-10-17
· [史话]中外合资银行历史回顾之一 2008-10-10
· [史话]寻迹《申报》 200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