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变迁]一个普通家庭的账目变迁
    2008-10-22    本报记者:何丰伦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进口缝纫机到“凤凰牌”自行车,从海鸥牌照相机到高档液晶电脑……家住南宁市新竹小区的广西农机局退休干部王雨霜,将新中国成立59年来从祖父、父亲到自己、儿子四代人的“家庭账目”进行了清理。记者眼前的这本账目,恰是国人生活状态的缩影。

1958年:三年努力置办进口缝纫机

  1958年是让王雨霜一家难忘的日子,当年国庆节,还在邕宁县工作的祖父王皓文,托人花了近三年时间,帮孙子王雨霜从马来西亚买回一台进口缝纫机。靠着这台缝纫机,使孙子娶媳妇时成为村里最有面子的家庭。
  记者看到,缝纫机的机头和铁架上均标有外文“PFAFF”。这台踏板式缝纫机,机头黑色的油漆已经斑驳脱落,但机身没有一点锈蚀,并且一直在正常使用。“PFAFF”牌缝纫机是德国百福(PFAFF GmbH)衣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德国西部的一家专业缝纫机制造公司。  
  王雨霜的老伴陈吉娲说:“别看样式古老,却经久耐用,家里三个小孩、四位老人此后的换季衣服都出自这台缝纫机。直到现在,添上机油,缝纫机还能继续工作。”

1968年:两月工资买回“凤凰”自行车

  1968年的时候王雨霜在南宁手表厂工作,两个儿子都在上小学。由于学校距离远,走路要一个多小时。于是,王雨霜夫妻俩商量了好一阵,最终决定趁着当年国庆节货源充足的时候,购买一台凤凰牌自行车。
  王雨霜的父亲王权旺的账本记得清楚:当年凤凰牌自行车178元,两口子每月工资一共150元,扣除基本的开销,足足积攒了两个月,还加上父亲支持的80元钱,才把凤凰牌自行车买下来。这笔账自然列入了父亲的账目。
  王权旺说:“在10多年时间里,自行车一直都是家里的主要‘资产’。”

1978年:大儿子的第一台“海鸥”相机

  1978年国庆前夕,在南宁百货大楼参加工作三年时间的儿子,用半年的工资购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
  儿子王宇说:“当年海鸥相机每台350元,我省吃俭用了大半年时间,才购买了这台相机。外出一次要拍摄用的胶片还得省着用,算着买。”
  不过,这台相机还是给王雨霜全家带来了不小的欢乐。相册里发黄的相片,大部分都是海鸥相机拍摄下来的。如今,尽管家里添设了高档数码相机,这台机身上印着“seagull”标志的相机还是被保留在了家中醒目位置。

1988年:彩电带来“温馨感觉”

  1987年购买的进口电冰箱,1988年购买的彩色电视机。这些都是托南宁百货公司的熟人从“内部渠道”订购的。
  王雨霜记得非常清楚,1988年正是香港电视连续剧热播的时候,结婚没多久的儿子和媳妇决定帮家里添置一台进口彩色电视机。
  “整个国庆假期,全家人和街坊邻居都聚集在我们家里看电视,那股温馨感觉,迄今让我难以忘怀。”王雨霜说。

1998年:全家进入“信息时代”

  “2000元装电话,1200元买传呼机”。1998年,这两样东西成为王雨霜全家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标志。
  电话是他的二儿子装上的,手机则是王雨霜的小女儿给父母送上的结婚纪念日礼物。这几样东西在账目上都有清晰的记载。
  王雨霜说:“过去只要是日常消费都要记在账上,甚至包括出行的公共汽车票、电影票,生怕漏掉什么,账算不清楚,钱不宽裕就没法撑到月底。1996年之后,记账的内容几乎逐年减少,非要大件东西或者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才会记上一笔。”

2008年:“奥运后旅游”成新宠

  2008年,已经退休好几年的王雨霜夫妻俩,收到了孩子们送来的“奥运后旅游”安排清单。从鸟巢到水立方、从球类运动馆到奥运村……国庆节前夕完成的旅游让夫妻俩记忆犹新。他们拿着数码相机,拍下了大量夫妻相伴随行的照片。在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家高新企业工作的儿子、媳妇还计划着让王雨霜夫妻俩2009年春节前到新加坡医院接受健康体检。
  王雨霜说:“以前家里的钱多用在吃穿等消费上,如今更多的钱花费在了文化、娱乐、休闲、健康上。”

  相关稿件
· “农民发自内心感谢‘三十年’” 2008-03-04
· 厉以宁:三十年成就三件大事 2008-03-03
· 吴敬琏厉以宁对话我国改革三十年成败得失 2008-01-14
· “大包干”三十年 小岗村民有何新期盼 2008-01-09
· 三十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200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