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已经结束,根据不断出炉的统计数据,这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黄金周”。然而,一些社会学者指出,国庆节长假,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的假日,人们还应在回味历史的同时,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而淡忘了“文化”。
商家的黄金周
今年“十一”长假是继取消“五一”长假后的首个长假,很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旅游、吃喝、购物上。为抓住这一赚钱机会,商场打出的打折、让利、抽奖、返券、送积分等广告,让人眼花缭乱。记者节日期间看到,在天津津汇广场、友谊新天地等商场,“买200减100”“全场5—7折”的促销广告点燃了很多人的购买欲望。在天津百盛商场,偌大的停车场很难找到停车位,有的车主在停车场徘徊,等待空位。走进商场,人头攒动,人们忙着购物,不亦乐乎。 在南京,也是一派热闹景象。“到处都是商家在做活动,想找一处安静的场所都很难。”几天长假下来,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万向记者抱怨说,黄金周就是商家赚钱的好机会,走在街上满眼都是商家各式的促销广告,让人一刻也得不到安宁。 一名叫“呆呆的过日子”的网友发帖说,“十一”长假,作为商家赚一把,作为百姓潇洒一回,都无可厚非。只是国庆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如果成了单纯的“黄金”周,怎么说都难免有些尴尬。
节日内涵渐淡
记者采访中发现,“十一”长假里,人们很少关注国庆节日本身的内涵,更多地把它当成是七天假日,国庆节本身的意义和内涵正在逐渐淡化。 “现在国庆节的纪念味道确实淡了。”70多岁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往年国庆前夕,政府机关和工矿企业的门前屋顶早已是彩旗飘飘,就是居民楼前也是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那时的国庆节常有一些庆祝活动,虽然当时假期很少,但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可如今这种氛围却淡了许多。” “如何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国家历史,提高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校长张遗民表示,“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知道国庆节的具体内涵。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若干年后,可能很多孩子对‘今年是第几个国庆节’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利用假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无可厚非,但应该看到,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被商家“包办”后,商家把这些节日变成了“商品”,变成了“卖点”,忽视甚至忘记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有“黄金”更要有“文化”
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表示,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借节日安排休闲度假,如果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湮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 冯骥才对此表示,节日,不论是政治性的还是文化性的,都是有精神内涵的、有纪念意义的、庄重的。“在节日里,主要是体验和感受它的文化。比如国庆,我们感受一种崇高的国家情感。所以不能将节日当成一般假日来对待。” “但是,不知不觉,我们的许多节日正在被变成单纯的假日。春节、国庆被称为黄金周。黄金周是商家炒作的卖点,于是国庆节成了旅游节、购物节,至于民俗的节日几乎成了一种饮食节。所以大家越来越觉得过节很空洞,没有内容,只好去旅游、去吃喝、去购物,根本的缘故是我们把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抽空了。”冯骥才说。 冯骥才强调,这并不是要否定人们物质的享受,否定购物和旅游。“问题是,我们把节日当成了假日。我们在强调商业目的的同时,忽视了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符号还在,但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味却在发生着集体无意识的改变,这才是我们要清醒面对的。” 冯骥才认为,对国庆节等节日内涵的挖掘,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需要文化上的启迪和与传统的衔接,需要各界的倡导与参与。但是如果人们没有真正的节日期待与情怀,这些节日最终只是市场中一年一度的商业噱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