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改革开放第一代,独生子女第一代,步入结婚生育高峰。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妈妈而言,生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人生义务,相比而言,“80后”妈妈则把它当成一种彰显时尚个性的人生体验。她们为了让宝宝享受“高档”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而大把挥洒时间、精力和金钱。 幼儿教育专家认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一代人,“80后”妈妈正酝酿着全新的育儿观,形形色色、似是而非、新奇时髦的“科学育儿”方式,将把她们的下一代引向何方?
热捧“专用产品”怎能不喊“养不起”
“80后”时尚妈妈,为孩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狂热投资。曾经为各种时髦消费品大把花钱而不惜成为“月光族”的她们,如今正毫不吝啬地把钱往孩子身上堆,一边嚷嚷“要给孩子最好的”,一边抱怨“如今的孩子真是养不起”。 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80后”的败家妈妈》的帖子曾受到网友热议,作者“小贝妈”在文章中细数了自己和其他“80后”妈妈的时尚育儿经。她写道:“想想从怀孕起,我就开始奔走于南京各大市场和育婴房,给尚未出世的宝宝淘衣服,仿佛这就是一种嗜好,刹也刹不住。” 像“小贝妈”一样热衷于给孩子买衣服、玩具的“80后”妈妈不在少数。橙橙妈是广州一家外企的秘书,宝宝1岁零1个月大,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宝宝出生后,我特别喜欢给她买衣服,给她拍照,但她长得太快,衣服总是一两个月就穿不下了。” “80后”妈妈还热衷于购买各式各样的母婴专用产品:固齿器、磨牙棒、自动奶瓶吸管、奶瓶消毒器……“50后”“60后”妈妈们闻所未闻的玩意儿,正成为“80后”妈妈的新宠。
享受过程 更愿分享快乐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不少“50后”“60后”妈妈把育儿视为“顺其自然”的一件事,自然受孕,自然分娩,挺个大肚子上班,许多人是“才下车床就上产床”。休完三个月法定产假,把孩子往老人、保姆或者托儿所一丢,继续上班。而“80后”妈妈,要么不生(丁克),要生,则大张旗鼓地张罗——怀孕、育儿已成为一段重要的人生体验,记录、享受甚至与人分享这段人生经历给她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稍有经济能力的,能请假的请假,不能请假的干脆辞职,早早放下工作,专心安胎、胎教。清闲的十月怀胎、两三年的产假,很多“80后”妈妈更乐于在网上分享当妈妈的乐趣,甚至有的“80后”在备孕阶段就开始在论坛上记录自己的心情。天涯论坛的“亲子中心”里,不少“80后”女性网友盖起了“好孕楼”,纪念自己从备孕到怀孕的心路历程。
橙橙妈的QQ个人空间里挂有10多张宝宝的靓照,还有宝宝新近学会的一两句话。橙橙妈告诉记者:“能让亲朋好友和陌生网友看到我有这么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我感到十分骄傲。” 为把自己怀孕的美好瞬间留下,不少“80后”妈妈还专门拍摄了“怀孕写真集”。在外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黄女士的宝宝1岁8个月大,她说:“结婚照可以补拍,但怀孕却只有这一回,我当时之所以拍写真集是为了把这段时光记录下来,成为美好的回忆。”
“科学”育儿:新理念、新概念莫衷一是
背唐诗宋词、认字算数,数十年来被当成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天条”。今天,这一“天条”正备受质疑。无论是书报还是网络等,媒体上五花八门的“科学育儿经”铺天盖地。“80后”妈妈热衷于从书本、网络和亲子培训班中获取科学而时尚的育儿方法。 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80后”妈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也不错,具备了一定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她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在育儿方面自然也就更时尚。 孙瑞雪认为,“80后”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代人,在育儿观念方面,他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80后”妈妈正逐渐淘汰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观,跳出“随带”“看护”的模式,摒弃“唐诗儿歌”“小写小算”等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 但即便是正规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依然莫衷一是,“80后”妈妈面对层出不穷、似是而非的各种“科学育儿”新理念、新概念,“智商”“情商”“胆商”“潜能”等等,最后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演变成带孩子“上班”:手语班、艺术班、社交班、音乐班、右脑开发班……甚至还有什么“抚触班”,迷信“科学”的新妈妈们,仿佛连人类最本能的亲子抱,都要专家来指导。 而这类培训班普遍价格不菲,1节课45分钟,收费约百元。尽管如此,“80后”妈妈还是乐此不疲。广州一家早教机构的店长黄晓燕告诉记者,这家机构几乎天天都有课,周六日带宝宝来上课的人更多。 孙瑞雪认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早教班不排除商业炒作的成分,“上早教班并不等于接受早期教育,宝宝情商的培养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最好的课堂是家庭,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让宝宝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