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奥运收藏故事
    2008-08-29    本报记者:刘璐璐 张莫 实习生:魏莱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个不到五平方米的客厅里,腾出接待三两客人的地方之外,全部挤满了老原的收藏品。
  老原,一个与共和国一同出生、当过十几年子弟兵、热爱体育的北京老百姓,在申奥成功的那一天毅然投身到体育品收藏的队伍中,他的身上具备了很多典型的“中国元素”。
  老原仅仅是众多中国普通老百姓之一,他用收藏奥运纪念品记录着中国与奥运的故事,也用自己的力量表达和履行着中国人办奥运的信心和承诺。

申奥成功让他走上奥运收藏路

  2001年7月13日,巨大的喜悦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上传递,人声鼎沸。
  老原无法忘记,那时他在西单路口的人山人海中抢到了北京申奥成功的《人民日报》号外。
  “那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晚上,好像所有人都上街了。”两鬓微白的老原只要回忆起那一幕就会兴奋不已,“《人民日报》发行处的同志站在街口免费向大家发放号外,只有几秒钟厚厚的一摞报纸就不见了。”老原显得很得意,因为他也“抢”到了一份,就是这份让他无比激动的报纸,揭开了他奥运收藏的序幕。
  也是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开始迫切地想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故事。每个月,老原都会去一次潘家园或报国寺这样的旧货市场,淘各种与体育和奥运有关的文献和实物。这样一坚持就是七年。
  在老原家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了1963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首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照片、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相册及缅甸华侨体育总会敬赠的相册、印有刘翔头像的易拉罐、麦当劳为庆祝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特制的餐盘、历届奥运会的宣传画,还有印有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吉祥物科比的扑克牌、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主竞技场模型等等。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收藏故事。老原小心翼翼地拿出来,轻轻地擦拭,又端正好摆回原处。“我收藏的领域主要包括中国早期体育、新中国体育和中国奥林匹克体育。中国早期体育藏品是最难收集的。”说着,他轻轻地摸了摸锈迹斑斑的一册名单,眼神是既珍惜又可惜。“早起人们都不具备体育意识,‘东亚病夫’这四个字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多少年!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了。特别是中国这次成功申奥,我深深地感觉到,全民运动的精神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收藏让知识积累和传播

  奥运收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了解和贴近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我一边收集早期中国体育过程与历史,一边查阅书籍,补充自己的奥运知识。”老原边说边为我们翻开他的奥运藏书,“收藏让我开始在书里获取知识,得到灵感,也结交了一群藏友,我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共享信息。”
  “奥运收藏是我最大的乐趣,退休后,这更成了我的主业。”老原的收藏行为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逐渐改变了身边人对奥运的认识。老原的妻子原来总是唠叨他把家堆得满满的,让人无处下脚,但是,随着对收藏品中一个个故事的了解,老原的妻子也慢慢喜欢上了奥运,并主动安排体育活动。“现在是理解并支持!”老原指了指身旁的柜子,示意他的收藏品已经占据这狭小空间的一大半,但他对能通过这种方式说服妻子爱上体育运动感到满意。
  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为老原的藏品做了几大块奥运宣传板,“虽然有些藏品是几经曲折才收到的,但这些展览是免费的。”老原告诉记者,他的目的是为社区群众普及奥运知识,让奥运真正走进中国。
  老原也因为自己的收藏成为了一个志愿者。“那些接待处大部分是年轻的孩子们在做志愿者,但是我也想为奥运出一份力。”

  相关稿件
· 北京经济当借奥运机遇完成转型 2008-08-28
· 互联网掀起奥运选手CN域名捐赠热 2008-08-28
· 日机构:北京奥运会繁荣日本电子产品市场 2008-08-28
· 奥运健儿青睐大泽山葡萄 2008-08-28
· “奥运综合征”:亿万国人甜蜜的烦恼 200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