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假日清明”让那些过去苦于没有假日无法回乡祭祖的人终于得偿所愿;而传统节日的固定化,也让不少原本并不在意这一节日的人开始重视并追寻起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假日清明”引发祭扫井喷
清明祭祖,缅怀先人,一直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记者日前在合肥小蜀山公墓看到,虽然清明未至,但前来扫墓的人已经逐渐多了起来。近70岁高龄的市民孙大爷告诉记者,在他这样的老人眼中,清明节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他都要和孩子们来到祖辈的墓前,烧把香、献几束花,表达怀念之情。 不过按照往年惯例,一般在清明前两个周末会出现清明祭扫人流的高峰,但今年这一“规律”却被打破了。记者在合肥、银川等地的墓园实地采访发现,祭扫人流都比往年同期有所减少。银川市松鹤陵园主任王昌宁说,以前没有清明假日时,百姓祭祖一般是赶早不赶晚,现在有了假日,许多人都把祭扫活动留在了清明放假,这意味着今年清明小长假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人流、车流高峰。 合肥小蜀山公墓工作人员预计,清明节当天,该公墓将迎来约三万人流。而合肥市民政部门预计,清明期间,合肥市将会出现20万人的“爆发式祭扫”。
追寻“清明文化”成为独特风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不少中老年人而言,清明节是他们表达对家中逝去亲人和祖辈思念的重要节日,不少人哪怕远在千里都要采用各种方法表达哀思。而对于年轻一代,因假日而突出的“清明节”,在他们眼中除了传统的祭祖、扫墓外,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追寻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老家在安徽的邹琬琳目前在银川市一家保险公司上班,由于离家太远不能回去扫墓。她说:“以前认为清明节只是单纯的祭扫活动,即使想过出意义,也不知道该怎么过。但现在国家把清明节列为法定节假日,我觉得应该多了解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核。” 在合肥市一家私营企业上班的席女士说,她和丈夫的双亲都还健在,虽然离家比较近,但是按照家乡风俗,父母健在是不可以在清明节回家探望的。“自古清明节就有踏青的习俗,今年有三天假期,我们准备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席女士说。 除了民众自发的观念转变,一些地方政府也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还俗于民”。今年清明节,南京市将首次举行秦淮河放灯仪式,让市民和游客们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在重庆,政府安排了大禹后裔姓氏清明会等充满清明节民俗特色的活动,以传承清明节这个凝结着中华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
民俗专家:清明除了放假还需充实内容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舍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成为今天全球华人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节日。一些民俗专家表示,要想使清明这一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复兴,除了放假,还需相应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百姓的节日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了解和追寻古老的清明文化。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邹荣说,将清明节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正是为了尊重广大民众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意愿,过这样的节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但如何通过节日过出传统文化味,光靠放假不够,还得有充实的内容,要靠社会各方的准备。 他认为,祭奠先人是清明节的主题之一,扫墓则是人们缅怀先人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清明还包含“春嬉”等习俗,因此清明节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百姓可以选择到户外田间,欣赏春光,参与春游踏青等民俗活动。 除了要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内核外,清明节也应该与时俱进。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进社区、学校的民俗知识讲座,引导群众过出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免费开放一些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馆,开展大型纪念活动,方便群众参观;可以在节日当天开放档案馆、展览馆等,方便人们查阅家族档案或历史档案。图书馆、档案馆也可以举办展览,让市民了解我们的先辈都有哪些光荣业绩。 一些民俗专家同时提醒,在清明被确定为法定假日,不断受到重视的同时,也要谨防社会上封建迷信回潮,特别是在民间祭祀活动中,要狠刹烧豪车、别墅、金童玉女,甚至三陪女等歪风。同时,别让清明节因放假而变味成另一个“黄金周”或“旅游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