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增多 性别失衡成社会新问题
    2008-01-16    本报记者:任沁沁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出炉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报告引起相关媒体纷纷关注,称“中国光棍越来越多”。
  这项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
  报告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15至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至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45.71%。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就此指出,性别比的连续失调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经构成了威胁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一个弊病。
  早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就有这样的测算: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至4000万,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
  实际上,2007年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至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
  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被挤出婚姻市场不能成婚。
  在中国农村,由于文化、经济、社会性别不平等多方面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离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前有媒体报道,贵州省贵阳市牌坊村665户人家,2249人,282条光棍——约占当地男性总数的1/5。那里的性别比是134.7,远远偏离了103至107的正常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胡邓告诉记者,很多农村女子到城市打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影响,可能与处于城市边缘的男性结婚,这助长了农村未婚男青年的增多,甚至很多农村男性因此一辈子“打光棍”,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在2007年举行的“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与制度创新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慧英提出,长期父权制下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B超的普及和滥用,是导致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三大主要原因。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中国已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全国范围“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以实现人口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