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走出去”的故事
    2008-01-09    本报记者:王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览会上,一本来自中国的书被签下了七种文字的版权。
  10来年前,这本书在中国已风光一时,发行量两年内突破1000万册。
  《中国读本》的作者是苏叔阳,这本书以简洁流畅的诗性文字,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沿革、自然概貌、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发明创造、科技典藏、风俗民情等基本知识,以及新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在作者根据海外读者阅读习惯进行多次修改后,《中国读本》以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德、俄、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10种文字版本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波兰文、匈牙利文、捷克文等文字的版权也已签订。
  《中国读本》何以有这般影响呢?

被“遗忘”的畅销书

  10来年前,《中国读本》出版发行,短期内发行量突破了1000万册,但在接下来的四五年间被束之高阁。
  “1998年,《中国读本》出版,轰动一时。其后,这本书在出版社内很少有人再提及,似乎被遗忘。”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俞晓群说。
  “2004年,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想起了《中国读本》,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2004年,启动了《中国读本》英文版的翻译与出版,其后,启动了《中国读本》的海外出版计划。
  2005年,辽宁出版集团与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合作,将《中国读本》翻译成德文出版,2007年在德国上市,首印3000多册。贝塔斯曼全球书友会购买了《中国读本》英文的现货,并数次添货。

读本体

  用15万字概括中国5000年文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叔阳籍新文体——读本体,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5000年的历史太丰富了,一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苏叔阳把中国历史进行切片,再串起来,从而解答了外国人最想了解的东西。”
  “在一大堆珍珠里,选择一些上好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项链,它的价值远远大于零散的珍珠。”俞晓群将这种新文体做了一个形象比喻。
  俞晓群说,读本体不容易做。作者对一个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不仅在认识上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在文字表达上也需要有相当的水平。
  在此之前,国外已经出现了读本体类型的书籍,比如《美国读本》,但它只是将“林肯演讲”等现成的文章汇集起来。
  《中国读本》在文体上的定位,比较符合外国人阅读习惯。
  《中国读本》在内容上的筛选,可以让外国人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比如,作者每叙述一件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往往会与世界上同一时期发生的著名事件作比较,使国外读者更容易理解。

出版界的“两个速度”

  《中国读本》英文版在国外成功推出后,随即引起了德国人的关注,于是,贝塔斯曼购买了《中国读本》德文版的版权。随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的夫人、汉学博士凯西自告奋勇,承担了德文版的翻译。被《中国读本》的内容吸引,她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废寝忘食,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将15万字的内容翻译成德文。
  “目前,德文版的《中国读本》已经出版,实在难以想像,凯西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5万字的翻译工作。”俞晓群说。
  更让俞晓群料想不到的是,2007年,第20届莫斯科国际书展举办期间,俄文版《中国读本》已印刷出来了。从出售俄文版的版权到新书上市,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我们本打算在中国国内寻找一个俄文版的译者,没有想到的是,俄文版《中国读本》已经印刷出来了,可见,这本书颇受俄罗斯读者的欢迎。”俞晓群说。
  海外出版商恰恰是看中了《中国读本》所蕴含的市场潜力,才快速出版发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