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行进在百花齐放的路上
    2007-11-28    本报记者:赵叶苹 刘璐璐    来源:经济参考报

  《士兵突击》《奋斗》被认为是近年国产剧中少有的佳作,受到了观众的热捧,有人说国产电视剧正千帆竞发。(本报资料照片)

  在杂志社工作的马小姐,每天下班回家,都守在电视机旁如期等待《奋斗》的播出,“我就像小孩等待发糖果一样兴奋地期待,雷打不动。”
  如今,在酒店工作的哈女士看到国产剧也不再转台了,她对记者说,《金婚》50集的中长剧,看到最后仍不想结束。就好像听着一对身边的夫妻,细细地讲述那一代人的故事,感觉很真实。
  近期播出的一些国产电视剧的确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它们题材丰富,甚至被认为是近年国产剧中少有的佳作,如军旅题材的《士兵突击》,青春题材的《奋斗》、《我们那遥远的青春》,婚恋题材的《金婚》等。有人说国产电视剧正千帆竞发。

国产剧点亮荧屏

  “以前看电视,每个频道都放韩剧,今年以来却大不一样,各个频道都有不同类型的国产电视剧看,很多都贴近生活,有看头。”海口市民周春生说。
  她随意就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奋斗》、《我们那遥远的青春》,“没想到国产剧也能拍出这样的水平,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还是画面色调,都堪称经典。”原本是铁杆韩剧迷的周春生,看腻了韩剧里不停复制的那几个剧情模式,她说自己已经成为倒戈为国产青春励志剧的粉丝了。
  在《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面对着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观众的焦急与期待中,电视剧带领着我们与主人公一起面对挑战、战胜困难,细致深入地展示了不同人物极富层次的心理与精神变化。
  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秘书长王鹏举说,总体上来看,电视剧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编剧、表演,以及叙事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国产电视剧,不仅题材内容得以拓宽,艺术水准也得到提升。
  就题材来讲,古装的,现代的,情感的,历史题材的,多种多样,国产电视剧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犹如百花齐放。国家一级导演,著名的“秘史”系列电视剧导演尤小刚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广播电影电视发展论坛”上说。

制作水平尚需提高

  虽然国产电视剧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叫得响、播得火的片子,但即便在这喜人的局面面前,很多电视人仍感到不少隐忧。
  这届广播电影电视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时代精神开掘不深,制作粗糙仍是国产剧的常态,而电视剧行业准入门槛低、制播分离、创作浮躁似乎成为行业的制约命门。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春良认为,北京电视剧市场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行业进入门槛过低,制作主体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过低。北京共有电视剧制作公司33家,2006年创作了58部、1759集电视剧。其中,年制作40集以下的18家,40至100集的12家,100至200集的只有三家,小型制作公司占了一半以上。小的公司不过三五千万无的现金流,大的也不过一亿元。“企业规模都太小,必然造成大家都依赖于一锤子买卖,买卖成了便得以生存,买卖失败便一蹶不振。”李春良说。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经理马润生也说,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改变作坊式的制作方式,真正实现工业化;此外,电视剧行业亟待制定标准,目前的电视剧制作标准都是根据感觉来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认为,国产电视剧质量不高,原因在于制播分离。由于制播分离,电视剧制作企业承担过高的风险,既要应对市场投资风险,还要应付政策性风险,相比之下,电视台的风险则是最小的。他认为,任何产业都是倾向于整合的,绝对意义上的制播分离并没有带来电视剧的繁荣。
  另外有人认为,国产电视剧的市场环境颇不健康,严重供大于求,年产13000多集,需求总量只有7000集左右,电视台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专家们认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必然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浪费。政府对电视剧制作、播放予以规划指标上的控制非常重要,真正的产业化生产,必须设定门槛、标准。
  还有专家认为,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剧本占到要素的60%,主创班子与制作过程仅占另外的40%,制作水平提高难的原因在于没有好的剧本,文艺创作界过于浮躁。

借鉴日、韩、美三种模式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提供的数据,十六大以来,我国电视剧产业改革的成效显著。2003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89部、10381集,首次超越万集;2006年共生产了500部、13847集;2007年上半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254部、6934集,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有了数量,但制作水平并未见明显提高,国产电视剧如何能够更上一层楼?
  与会专家们谈到了国外较为成功的三种模式。尤小刚说,日本采用制播分离模式,制播双方通过中介联系,全国有30个营业局,每年召开多次大型会议,最后的利润分成:电视台获利占25%,制作方获得50%,中介拿25%。
  韩国制播双方联系较为紧密。政府控制电视剧制作量,并且强制电视台将电视剧广告收益的40%用于购买或者投资制作电视剧,不用完或者用不完的资金,国家将收走剩余的65%,从其他渠道用于发展电视剧产业。尤小刚认为,这一运作模式,是自1999年电视剧韩流在全球兴起的重要原因。
  美国也是制播分离模式,美国电视剧每集48分钟,电视剧广告12分钟,除了2分钟的公益广告外,10分钟的首播广告收益,制作方拿60%,播出方拿40%,分成清晰。
  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国电视剧制作方与播出方没有明晰的利益分成。中国电视台电视剧广告收益占全台收入的70%强,但是用于购买电视剧的不到10%。
  但可喜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市场也在不断创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傅思介绍了央视正在采用的预购、收购、回购相结合的新的购片模式。
  傅思说,预购就是将购买行为前移,制作方形成剧本后,双方成立评审组进行评审,形成主创班子后评估成本,签订预购协议,开机后先预付30%的购买费用,作品入库后,再付全部资金的50%,播出后再根据收视率付剩下的20%。
  去年央视采用这种模式预购的电视剧有《京华烟云》《乔家大院》等一批作品,效果良好,制作方和播出方心理都踏实。
  王鹏举说,预购和一些卫视采用的独播剧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动向,有可能发展成为“订购电视剧”。但是这些是否能够解决国产电视剧制作方的困惑,助力国产剧整体水平更快提高,还有待实践证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