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意市集”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与众不同的商品,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新华社发 |
用套鞋描绘成的“鲤鱼”成为“年年有余”新挂件;用铁皮做成一个个造型独特的机器“外星人”;把常见的绒线袜缝成各式各样的搞怪玩偶;把商品做成“广告服”穿在身上做促销。
只要是原创,就可以在“创意市集”上找到知音。错过了最近一次赶集时间也不用后悔,近期,“创意市集”还将在北京、上海、厦门纷纷落地。
给生活一点创意还自己一份精彩
集合到某一天的某个地区,摆摊子,贩卖限量制作的各种小东西:独立的影像书刊、手工娃娃、手绘T-shirt、挂件饰品等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摊主”是一些充满想像力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工艺者。
创意市集,英文名称i-Mart,包含了双重意思,既代表idea-Mart(点子市场),也代表I'm-Art(我是艺术)。
“有一家用袜子做娃娃的手工铺很特别,叫‘布三布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原子从来都抵挡不住新奇好玩的创意产品的吸引力。
网络上,一位曾经参观过“创意市集”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袜子,那么容易被忽视的,却在她的手里有了鲜活的生命。”
比起商场里批量生产的商品,创意产品的个性鲜明,而手工制作也决定了他们“限量版”的身份。“倒不要求‘创意市集’有多频繁,但最好能每年定期地搞两三次,像是一个创意人群的定期聚会,”原子说,“最好能有更大的展览面积和更多的摊主,看到质量更高的产品。”
学广告的Rhea一直都关注类似的创意活动,杂志、画报、博客、网站都是她的消息来源。喜欢设计和创意产品的她,在今年3月来福士广场开设的“创意市集”上抱回了用纽扣做眼睛的兔子娃娃,她给这只可爱的兔子取了个昵称“外星兔”。
据“创意市集”的主办方介绍,参加“创意市集”的“摊主”大多是来自设计、出版、文化、网络等公司的年轻设计师。不少“摊主”和参观者还是在校学生,吸引这些Kidult(孩子般的成人)的原因或许就如一名网友的留言所说:“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梦想,当你心里的那个孩子溜出来散步时,曾经平常的东西,加入一些不三不四俏皮的念头,生活可能就会变得奇异。”
在Rhea看来,目前摆摊的创意产品还有些良莠不齐,有些东西的创意还不够,产品也大多集中在饰品、玩偶等几类上,比较单一。不少产品定价适中,不过一些还略显昂贵,比如一条用别针做成的项链售价150元,稍大一些的抱枕近百元。
“但是能有这样的平台很不错,至少能看到多元化的设计。”Rhea说。
个性与潮流交织的“创意风暴”
“摊主”黄盛开和朋友组成了创意团队“4aTEAM”,专做些独特趣味的东西。黄盛开向记者展示了一白一黄两只枕头,粗粗一看还以为是缩小版的农用饲料袋。枕头外形与常见的棉布外套的弹性棉枕头别无二致,白色枕头是个如假包换的“尿素”袋,上面“净含量”“粒度”等专业标示一样也不少,还像模像样地印上了“通过SB972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黄色枕头则是一只“小鸡料”袋。
把农用饲料袋巧妙地与到每个人最熟悉的枕头结合,其实表达了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悲观情绪。黄盛开说:“作品更多地会关注贫民和生存环境,主要想在这里面挖掘些有意义的东西。”
纵观“市集”上五花八门的创意产品,大多具有当代艺术风格,充满了设计者的个性化特点,其中不少产品都反映了当下的潮流,有些还趣味十足或带有些黑色幽默。
“能够交到趣味相投的朋友,无所谓什么人。”黄盛开觉得“创意市集”是一个与外界联系的平台。
刚刚起步缺乏市场化运作
“‘创意市集’是个前瞻性的文化产业,它目前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说,“参加的设计师都是通过个人报名的方式参与,‘创意市集’开展的时间也不定期,缺少整体规划和市场化的操作。”
然而“创意市集”作为一个新兴现象,吸引了不少机构和组织纷纷介入。“艺术馆可以通过提供交易平台、树立‘创意市集’的品牌,最终形成产业化发展,”沈其斌介绍说,“目前证大现代艺术馆正在着力筹划‘创意市集’,各种工作例如信息的数据录入等都在进行中。”
“将来的创意产品将会向更广的方面衍生,例如家具、食品等等,与设计者个性化结合的每一样东西都富有创意。”沈其斌说。
据了解,上海创意产业现已初具规模,截至2006年底,上海已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达到了75家,园区入驻创意产业类企业达25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逾两万多人。“八号桥”“田子坊”“1933老场坊”,这些已成为日益勃兴的创意场所。而真正属于草根平民的“创意市集”,目前才刚刚起步。
上海的“创意市集”首站于2006年11月在证大现代艺术馆开张,40多位年轻设计师的作品集体亮相;2007年3月60多位“摊主”又齐齐在时尚聚集地——来福士广场“摆摊”。在此之前“创意市集”已在广州、北京、厦门、香港等地开展多次。
接下来,“创意市集”还将向更多的城市进军,成都、南京、杭州、苏州、重庆、天津,一个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