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26 陈键兴 茆雷磊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提起高雄就不能不说到左营,这里保存有清代的城池,还因为半世纪前安置大陆来台的军眷而形成了台湾最大规模的一个眷区。先期移民的古老聚落所传承的闽南传统文化与集聚了大陆各地色彩的眷村文化,在左营交汇融合,构成了一幅别样的都市景观。
左营大路旁的“中外饼铺”是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店,老板余华渊从父亲手中“接棒”后,将文化观光理念结合进传统产业,生意做得很是红火。
“左营的历史已有300多年,郑成功时期设置的‘万年县’县治所在地就在这里。”余华渊说:“我家祖籍在福建泉州,来台湾已经好多代了。在左营,我们这样的家庭构成的群落称为‘先住民’,闽南人的生活传统都还在延续。”
跟着余华渊,笔者走进了左营深处,去寻找“万年县”的岁月遗痕。三个古旧的城门和几段斑驳的城墙,仿佛嵌在现代社区中,让人有时空错落的感觉。
“中外饼铺”很早就推出了低糖产品,听说是因为当年“引进”了一位上海来台的糕饼师傅。“左营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眷村,著名演员归亚蕾就是左营眷村子弟。”余华渊的妻子张美华说。她告诉笔者,左营的眷村最多时有22个,在这里,可以听到大陆各地不同的方言口音,吃到北方的馒头、刀削面和烤鸭。但是,随着都市发展,眷村渐渐地在消失,大都已拆除改建成高楼住宅。加上眷村人口不断减少,眷村文化正在凋零。有人发起眷村保存的倡议,但情况并不乐观。
莲池潭边一座庙宇旁的巷子里,有几个连在一起的茶摊,许多老人在打牌、读报、聊天,他们就是当年只身来台的国民党老兵,而茶摊的老板多是左营的闽南“先住民”。“这里经营了有几十年了,原本规模更大,是专门为退伍的老兵们开设的。”茶摊老板邱玉美普通话讲得很好,她说是因为和“老兵伯伯”们交流久了的缘故。“他们多数一辈子独身,这几年‘走’的人越来越多,让人很心酸。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对立,族群融合得很自然。”
事实上,当地的文史工作者正在呼吁更好地保护左营的历史空间。他们认为,从清代的旧城聚落到半个世纪来的眷村文化,构成了左营的历史轴线,记载了高雄开发的历史,也是台湾历史演变的缩影,而左营的族群融合共生更是台湾社会应该珍视的一种价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