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产业区 构建和谐宜居小城镇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6-12-28    刘永亮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地处北京西北的阳坊镇,是历史悠久的京畿古镇,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完善的服务功能和高效率的办事水平以及蓬勃发展的镇域经济,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阳坊镇,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首都城镇建设重点镇迅速崛起。

    如今,当我们走近阳坊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京密引水渠环镇而过,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白虎涧自然风景区将驻跸山紧紧环抱。特色鲜明的回族聚集地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了以阳坊涮羊肉为品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素有“京北小崂山”之称的阳坊镇,是度假郊游,修身养性的优选之地。今天的阳坊镇,拔地而起的商务区,民俗风情浓郁的人文景观,现代化重点镇与生机勃勃的工业区交相辉映,积淀了阳坊镇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着现代化大都市首都重点镇的新姿,融会了阳

区位独特 历史悠久综合优势进一步凸显

    2006年,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毋庸置疑,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打开了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篇章。地处京郊的阳坊镇迎来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宜居小城镇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激活阳坊镇的综合优势和诸多有利因素,唤起了京郊儿女奋发进取,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的巨大热情,促使阳坊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阳坊镇位于北京城区西北,距天安门直线距离30公里,镇区东部和南部与海淀区接壤,南部毗邻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面积40.5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3.6万人。2001年,阳坊镇被确定为北京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5年,新修编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将阳坊镇确定为重点建设镇。
    阳坊镇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位于西贯市村的清真古寺,始建于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特色的回族聚集地形成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也打造了以阳坊涮羊肉为品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诚招八方来客尽享特色美肴,情聚四海之友传承民族文化”,慕名而至的天下宾客络绎不绝。
    交通是经济腾飞的双翼。便捷的交通使阳坊缩短了与北京及周边区县的距离。阳坊镇交通条件优越便捷。沙阳路、颐阳路、温阳路、六环路四条高等级公路交会于境内。公交线路四通八达,642路、914路、区级客运7路、20路公交车贯穿全镇。近年来,阳坊镇经济快速发展,使这里成为京郊富庶之乡,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实力

    阳坊镇不经意间成为时代的亮点。近年来,阳坊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北京市城镇建设重点镇契机,拓宽思路、扎实工作,按照“三区一镇”建设格局和“强二、兴三、优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做大做强三个工业组团、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及休闲旅游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重心,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镇域经济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阳坊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镇面貌显著改变,镇域经济迅速崛起,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预计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4403万元,比2002年增长66%,年均递增13.5%;工业总产值完成106550万元,比2002年增长132.7%,年均递增23.5%;外贸出口交货额完成62100万元,比2002年增长252.3%,年均递增37%;财政收入完成3850万元,比2002年增长100.5%,年均递增19%;工商税收完成6600万元,比2002年增长46.4%,年均递增10%;农村人均劳动所得8411元,比2002年增长37.1%,年均递增8.2%。人民群众真正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镇坚持以打造昌平区西南部的工业重镇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先后投资4800余万元完成了工业区道路、污水排放、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积极转变招商方式,招商项目实现由粗放型、数量型向科技型、质量型、规模型的转变,四年共引进企业19家,引资超过五亿元,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以利德华福、国电博纳为代表的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鹏达制衣、百旺制衣为代表的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基地,以清华阳光、世宗智能为代表的北部重组转制产业基地。
    旅游、餐饮、房地产等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 阳坊涮肉特色餐饮知名度稳步提升,市场进一步扩大。清真寺、白虎涧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得到较好的维护和开发。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碧春园小区和香江别墅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房地产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已经显现。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工程,为2300余亩农田安装了喷灌、管灌设备,平整土地1200余亩,修整田间道路6300米;修复了后白虎涧护村坝、四家庄桥等一批重点防汛设施;注册了白虎涧牌京白梨商标,完成了150亩京白梨观光采摘示范园的建设;累计发放夏、秋两季粮食直补金100余万元;成立了生态林管护队,完成了爆破造林1300亩,“四旁”绿化11.25万株。全镇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
    三个产业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顺利启动 三个工业组团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清华阳光、鹏达制衣、利德华福等支柱企业快速发展;特色餐饮、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效益不断提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全镇6000亩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列入计划,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率先启动了市级示范村和区级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镇财政投资200多万元对未被列入试点的七个村在物力、财力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全镇改水、改厕、环境整治、道路修建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

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规划就是生产力,没有一流的规划,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从战略选择转为战略规划。当我们打开阳坊镇这本书,便能从那些纵横交错的城镇规划图中看到阳坊人的抱负。
    阳坊镇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审视阳坊,以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理念,求真务实的立业观念经营阳坊,以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小城镇,为城市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面临阳坊镇确定为重点建设镇这一契机,阳坊镇立足于区位实际,坚持“规划先行”的思路,“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对镇域土地用途、经济结构、空间布局、人口流向、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形成了科学的功能布局。
    阳坊人用他们的市场目光看到了极易被人忽视的城镇规划的财富功能,镇里着力抓好重大规划的编制工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地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完成了《昌平区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编制工作,明确了全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描绘了到2020年阳坊镇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蓝图。完成了镇域《环境建设规划》和《中心商业街建设规划》。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等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碧春园小区和香江别墅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工,沙阳路、阳八路、变电站等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中心镇区土地一级开发顺利实施。成立了生态林看护队、土地和矿产资源看护队,土地、矿产、水资源、林木资源得到有效管护;新建了城管分队、环卫队、路管站,城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投资30万元完成了镇二级公共厕所的建设;投资35万元,加强镇环卫队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村收集、镇运输、区消纳的垃圾处理方式。2005年阳坊镇获得“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昔日蓬勃发展未来任重道远

    今天的阳坊镇,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方兴未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面对所取得的成绩,阳坊镇深刻认识到,今后五年是加快阳坊小城镇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五年。特别是2007年至2010年,是关系阳坊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能否全面完成的关键时期,阳坊镇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阳坊人以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更高度的责任感、更强烈的事业心、更扎实的作风,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今后五年,全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打造现代化小城镇,按照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加快全镇现代工业区、中心商贸区、旧村改造区、生态旅游区、都市农业区、军营文化区“六大产业区”建设,努力把阳坊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现代化宜居小城镇。
    阳坊镇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2020年远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工作在2006年的基础上,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9.6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800万元,工商税收完成1.2亿元,农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1.2万元。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用十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把阳坊打造成拉动昌平西南部发展和服务海淀西北部中关村产业基地的经济增长及生活服务区、宜居小城镇、和谐新农村。
    阳坊人一定会把握机遇,创新业,绘蓝图,攀高峰,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