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剧《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有一首诗《游黄山白岳不果》:“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身为徽州人的陶行之也说:“世界上只有瑞士可以与我的家乡相比。”
美丽的黄山脚下有许多不同凡响的徽州古村落,其中黟县的宏村就坐落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了800年的宁静。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因为山高路险,和无数皖南山区的古村落一样,宏村也没有经历战火的摧残,依然是人间净土。
宏村,是一幅精致的水墨画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宏村被评为十大“中国最美村镇”后,记者再次走入这个白墙黛瓦的世界。夏日的宏村却丝毫不让人感到燥热,在黑白色的背景中更显得清凉。宏村背靠雷岗山参天古木,青山为村落屏障,可挡寒风和山洪,又可以山景为乐。远远望去,一片片白墙托起一层层黛瓦,在蓝天下的群山衬托下,错落参差,宏村仿佛一组组凝固的音符,具有独特神韵。宏村面临平滑如丝的南湖,穿村绕堂的水圳又将南湖与村中月沼相连。水天相映,天人合一,青山逶迤,绿水蜿蜒,宛如画里人家。中国著名古建保护专家郑孝燮教授说,“如果没有宏村,徽州便少了一幅精致的水墨画。”
宏村,是一个像水一样有灵性的村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顺着宏村村中七拐八拐的巷弄随意行走,身边总有汩汩的水声相伴。跟徽州常见的其他水系环绕的村落不同,宏村是惟一一个以“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的牛形村落。仿生学在500年前已经被黟县宏村的先民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的牛形水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巍峨苍翠的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的身躯。站在高处俯视,整个村落恰如一头牛安详地卧在村旁的小溪边。大型的人工湖南湖,是牛形村的“牛肚”,村里的巷道曲径,好似牛肠子。清澈湍急的水流顺着水圳流淌着,早晨8点前,水圳中的流水仅供饮用,任何人不得在此时于水中洗涮杂物。循水溯源,便寻到了月沼,也就是“牛胃”。月沼就在宏村汪氏祠堂的门前,是个半月形的水沼,环过沿岸老旧的民居,层层叠叠的建筑的影子倒映水中,波澜不惊的月沼静得只见天上浮云流动。
南湖是“牛肚”,也是这个村庄的点睛之处。漫步在南湖岸边,看着纤柔的荷叶和碧波中黑白分明的建筑倒影,与记者同行的宏村镇刘副镇长说:“仿佛在聆听一首隽永的诗歌。”他介绍,宏村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是徽州“明清民居博物馆”
众所周知,徽州人官贾四方,最重却是故乡情,他们往往功成名就后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或是为父母家人大兴土木,以尽孝道。这里一度非常奢华,旧有“三千烟灶九千丁”的说法。现在,曾经的盛况虽然已不再,但古老的徽派建筑依旧排列得错落有致,镶嵌在民居之中美轮美奂的砖、木、石徽州三雕以及美人靠、四水归堂的天井、八字外开的大宅门等,使宏村享有“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的美名。
来宏村的人总要去看看“承志堂”。宏村中古民居有140多幢,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承志堂”。这里本是清代盐商汪定贵的私邸,占地2000多平方米,院落恢弘。“承志堂”有三个天井,因为朝外的墙壁要造的又高又厚,而且,出于安全的需要,还不能留有窗户,这样,采光的需要就要靠天井解决,这是徽派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结构。天井在设计中都遵循“四水归堂”的原则。所谓“四水归堂”是指屋四檐的雨水全部流向屋中间的天井里,再由天井中的下水道排向屋外。这种设计理念基于聚水聚财的认识,也是徽商特有的心理在建筑上的反映。
“承志堂”内最令人称道的是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精美的木雕,人物则面容生动,花鸟亦栩栩如生。据介绍,徽商虽富可敌国,但循了朝廷的规制,房屋庭院的布局不敢有任何造次,于是在这些细节木雕上精益求精。木雕精美也是商人斗富的一种方式。商人的地位毕竟低下,比不得官宦人家,于是“承志堂”的主人将内室斗门设计成独特的“商”字形状,这样,任你是何等品阶的官,来到这里也要从我这“商”字中走过,也算找回一点心理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