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世界一棵松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职业风范
走进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病房采访,记者脑海中常常闪现著名摄影家莱宾的名作《荒原上的一棵树》:电闪雷鸣的夜空下,荒莽无涯的戈壁滩上,只有一棵大树,挺拔、坚韧、对风雨安之若素。
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艾滋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传染病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冲进这个世界,他们忘我承担起了沉重的社会责任,勇敢、独立、坚强地挽救传染病人生命。
艾滋病人感受着仁心仁术
无影灯下,一例艾滋病人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正在进行。
接受手术的艾滋病人袁某,多年前因卖血不幸感染上艾滋病。2005年又患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法行走,到多家医院求治,因艾滋病被拒之门外。绝望之际,他打听到了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做还是不做?其他医院都不敢接收,我们也能以同样的理由推掉病人。我们跟其他兄弟医院大夫一样也是正常人,我们也都有家有室,不想给自己增加额外的风险。”传染病外科钱主任召集科室大夫和麻醉医师会诊时,深感股骨头置换手术本身就具有手术时间长、工作量大、病人出血多的特点。而这次手术对象是艾滋病患者,对手术要求更高,感染的风险
也更大。
做!我们是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的大夫,是专业的传染外科手术大夫。如果我们不给他做手术,他就终生不能正常行走,不能正常生活。大家讨论后一致决定给患者做手术。
一台手术成功结束了。医生紧张的身体仿佛虚脱一般的无力,手术衣裤被汗水浸湿了几层。
不久,袁某的身体恢复了,他像正常人一样迈着平稳的脚步离开了医院。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一家传染病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是这样勇敢地面对艾滋病、肝病、肺结核、手足口病和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形形色色的传染病,特别是在近几年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事件中,他们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挽救这一弱势群体,为传染病患者点燃了生命的希望。
他们天天与艾滋病、肝病、结核病、麻疹、水痘等传染病打交道,扎针、注射、换药……每一项操作都面临着几多风险。肺结核的重症患者通常伴有剧烈咳嗽,有时飞沫和咳出的鲜血喷溅到脸上。对此,他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埋怨,而是按照消毒规范脱下污染的工作服,洗去脸上的污物,消毒被污染的皮肤,换上干净的工作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让病人享受医疗健康
传染病,一个让人惊讶和沉重的话题。到传染病医院就诊,一些病人更怕被传染上新的疾病。作为河南省传染病医院,他们总结多年抗击各种疫情的防护经验,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疫情管理技术,建立起严密的院内感染预防网络体系,消除了病人和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的困扰。
记者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看到,整个医院分为两大部分,南部为工作生活区,北部为医疗区。每一处诊疗建筑里,都设置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双通道,房间全部装有紫外线消毒灯。每个病区都配备了动态空气消毒机和床单元消毒机。患者出院后,要对床上用品整体进行臭氧消毒,保证下一位使用者的安全。在呼吸道病区,医院还安装通排风设施,实施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增加空气流动性,避免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门诊量,医院2007年投资300多万元的门诊楼加建工程开工,并于去年底投入使用,使门诊实现了分区域就诊,即肝病、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就诊区域相对独立,各自有独立的挂号分诊台和独立的诊区。呼吸道门诊还实现了在一个区域内完成挂号、就诊、抽血、拍片、交费、取药等流程。感染病门诊设置了输液室和观察室,同时还设置了急救中心6号站,承担传染性急病的抢救任务。
为让传染病人享受“医疗带来健康”的机会,医院在门诊大厅的多个区域设置了自动感应的消毒设备,提示大家消毒双手。各个候诊区均安装了自动叫号系统,让患者挂号后在候诊区按序就诊,实现了“一医一患一房间”的要求。
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患者在社会上备受歧视,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很需要人们的理解、关爱和尊重。医院提出“仁爱、精诚、专业、卓越”的服务理念,号召医务人员以“仁爱之心”关心患者,和患者交朋友,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尊重。近两年来,医院随访中心的建立使医生和出院患者联系、沟通率保持在96%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