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12-10    中共平鲁区委书记 郭健  平鲁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俊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前,我们平鲁区就依据平鲁实际,逐步展开“一城十镇百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我们更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明确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使这项工作越来越扎实,越来越见效,新农村建设呈现出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态势,成功走出一条以“一城十镇百村”为格局,以生态农业和畜牧业为支撑,工农互动、城乡统筹、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审时度势,确立新农村建设新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是出了名的穷县,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分配收入20.1元,经济排名全省倒数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依托煤炭优势,平鲁经济迅速崛起,2007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是1978年的500多倍。平鲁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跨入了富庶之乡行列。然而,经济总量的增加,掩盖不了农村落后的现实,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经济严重滞后,农民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人均纯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2002年全区有8个乡被省政府确定为贫困乡,贫困人口6.4万。城乡差别巨大成为平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一是居民太分散。全区13个乡镇20万人口中16万是农民,大多散居在300多条沟沟岔岔,全区自然村庄多达450多个。二是农民增收太难。平鲁区97万亩耕地中,坡地占80%以上,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农业基本上广种薄收,农村集体经济更是一无所有。三是城乡差别太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平鲁城市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而农村偏僻闭塞,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异常困难。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祖祖辈辈走不出靠天吃饭和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怪圈。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民稳定脱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我们紧紧着眼于这一占全区绝大多数的贫困群体,从体制上、规划上、政策上打破城乡分割,对村镇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俗风貌等统盘考虑、统筹运作。决定全区用3-5年时间,紧紧围绕富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大力度推进移民搬迁,全方位整合农村资源,快速度发展生态畜牧产业,高标准建设小康城镇,逐步形成“一城十镇百村”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也就是通过大建设、大移民,把目前的13个乡镇352个行政村,逐步融合优化,最终形成以县城井坪为中心城区,区域辐射较强的十个乡镇为中心集镇,生态畜牧产业支撑的100个新村为框架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二、统筹运作,扎实推进“一城十镇百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推进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全方位整合农村资源,把优势集中,向优势集中,统筹运作,合力攻坚,保障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建设新村镇,实现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
  我们立足本地的特点,采取集中投资大建设,拉动农村大移民,实现农村结构的大变革、大优化,全力推进“一城十镇百村”建设。
  “一城”的建设,即县城井坪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把井坪建成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带动村镇快速发展的龙头。几年中,累计投资8亿元,建成了南坪新区,完成了近百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多个功能小区。从2007年开始,投资13亿元,实施了2.35平方公里、8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新建在建工程100万平方米。城市人口由4.5万猛增到9万人,城市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建设最宜居最宜发展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镇”的建设,我们主抓辐射百村、商贸繁荣、提升产业化水平的功能性卫星集镇的建设。本着能建则建、能改则改的原则,区政府投资2亿元,近3年中,先后新建了白堂等6个新村及乡镇办公用房,对其它乡镇办公场所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使乡镇所在地面貌焕然一新。
  “百村”的建设,我们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人口比较多的村庄,按照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示范村建设和农村“三化”(净化、美化、绿化)整治。近3年来,已建成示范村12个,新建各类移民搬迁窑房10万平方米。今年,我们投资8000多万元,首先对37个重点村进行整治,现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农村脏乱差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农业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我们计划再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一城十镇百村”建设。
  (二)实施大移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我们以“一城十镇百村”为依托,着眼于充分调动移民的积极性,定政策、作规划、建机制,加大力度推进移民搬迁,让农民搬出去、住进来、富起来。
  移民搬迁的主要办法是“一就近”、“二结合”、“三兼顾”。“一就近”,就是搬迁户就近搬入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二结合”,就是集中搬迁与插花搬迁结合,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结合。一是移民整村搬迁到示范村,二是移民就近搬迁到“百村”,三是投亲靠友,插花搬迁;“三兼顾”,就是兼顾旧村的处置、新村的建设和移民的生活出路。
  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搬迁的积极性。我们计划再利用2年时间,全部完成移民搬迁任务。
  (三)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为此,我们紧紧结合平鲁实际,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生态畜牧为主的半农半牧产业化发展战略。
  一是依托林草优势,以发展股份制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加以扶持,鼓励农民还林还草,并有效利用退耕还林、移民搬迁留下的村庄旧址,引导建设围栏式股份制牧场,每个牧场政府补贴50万元资金。目前,全区羊饲养量达到47万只,奶牛饲养量达到3000头,畜牧业已成为我区又一主导产业,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在近年来退耕还林10万亩的基础上,去年我们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通道绿化173公里。今年又投资1.2亿元,在全区铺开七大造林工程,总面积达到12万亩。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全区退耕还林还草总数将达到40万亩,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畜牧业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从平鲁农业和农村产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出发,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走产业富民的新路子。总投资4.7亿元的牧草加工、皮革加工等6个“二区”开发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带动2万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懈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我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设“一城十镇百村”,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找到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其初步成效显现在:
  (一)缩小了城乡差别。“一城十镇百村”建设,是平鲁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区域协调大变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近年来,我们投资2亿元,新建了晋西北一流的高级中学,改扩建了初级中学,乡乡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小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高中、初中办在县城,小学集中办在乡镇,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区综合医院,完成了6所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50个村级卫生所建设工程,2004年下半年在全省率先自筹资金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14万人,参合率达91%,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返贫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区财政每年预算4000万元,建立起覆盖所有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缴纳养老保险金,区财政补贴30%;实施了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凡人均纯收入不达1000元补足1000元;建立农民工退休制度,凡务工满15年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到龄后与城镇职工一样办离退休手续。同时全区1.3万65岁以上农民每月给30元的生活补贴。目前,全区农村各项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收入差距在缩小,生活环境在改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化。“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三年来,全区共修筑通乡村道路260公里,新修大型水利工程30处,通自来水5000户等数十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使广大农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过文明生活”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
  (三)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城十镇百村”建设,为平鲁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障。一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可直接享受到国家和本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性的补偿;二是建设股份制牧场,发展养羊,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区委、区政府想方设法,广开门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四是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小流通、小修理、小商饮、小加工等,逐步形成稳定产业,增加了收入。随着农业结构的大优化,农民致富门路拓宽了,从而真正实现由穷变富的大跨越。
  (四)转变了思想观念,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通过“一城十镇百村”建设,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民从深山中搬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增强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一批能人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自主创业,有力地推动全区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充分依托农民培训中心,重点抓了青年农民、农村劳动力、农民远程教育、新型农民创业等四大工程。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将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稿件
· 我国加快推进珠宝玉石国家标准制修订 2008-12-10
· 中钢协会长张晓刚呼吁推进全行业兼并重组 2008-12-10
· 湖北宜都:推进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2008-12-08
· 吉林将推进12个重大结构调整工程项目 2008-11-28
· 财政部:安排补助资金 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