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0-24 本报记者:葛如江 杨玉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国内最节能的冰箱、国内首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直写式光刻机、国际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当一些城市还在谋划着靠资源拼环境的时候,地处中部的合肥正潜心推动科技创新,探索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2004年11月,合肥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惟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四年来合肥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国率先启动《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将200家企业纳入计划,并选择6个行业制定了《合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行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强企业培育,使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 美菱、荣事达等一批传统产业和企业因创新而焕发了活力。依靠自主创新,美菱集团前不久通过鉴定的“国内最节能冰箱”每天耗电仅为0.27度,高于国家能效等级1级,超过欧洲A++能效等级。与此同时,科大讯飞、四创电子等微电子、公共安全、新能源产业也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 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合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加快科技与资本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了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等7个服务平台。2008年,全市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方面的投入就达到10亿元,出台了《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以及支持金融和科技咨询产业发展、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收费等政策,还专门出台了《合肥市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办法(试行)》,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发生损失部分,市财政给予30%的补偿。 这些探索和实践使得合肥市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今,合肥高校科研机构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合肥就地转化,速度逐步加快,渠道更加通畅。美国微软技术中心、德国大陆轮胎、神州数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也落户合肥,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2%,高新技术实现增加值23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7.7%。 通过自主创新,现在合肥市已经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家电制造、雷达制造等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今后合肥发展的后劲和第一推动力。作为全国惟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