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荣誉与追求[组图]
在卓越中超越 在拓展中发展
    2008-03-16    作者:张琳    来源:经济参考报

胡国臣社长兼总编辑

获奖图书

    200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与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社合作签字仪式。
    胡国臣社长兼总编辑在2007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与欧洲图书分销商签约。
    2006年9月30日社领导班子成员共同为“世界医药图书大厦”奠基培土。
    2007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启动“全国医药院校优秀学生扶贫工程”,首批10所受助院校代表接受人民卫生出版社捐赠款。
    在2008年2月21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届中国出版奖评选结果揭晓。共计100个出版物奖、5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从2864份参评材料中脱颖而出。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荣获六大奖项中的五个奖项——图书奖、装帧设计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及音像电子网络奖提名奖。
    媒体的高度关注,再次使人卫社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知情者看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意外或奇迹。这些荣誉的取得,是人卫社历经55年几代人的奋斗积淀而来的丰硕成果,是一代又一代作者用心血和笔墨铸造的人卫社优质品牌的一次集中展示,是他们近年来锐意改革、面向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可喜收获。
    那是一段凝聚人卫社全体职工,特别是胡国臣社长兼总编辑及社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严谨、求实,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三级跳:在卓越中超越

    2005年1月,胡国臣接手人卫社。当时市场竞争激烈,有些人心怀犹豫,担心人卫社经济下滑。
    而人卫社作为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出版社,观念陈旧,改革阻力大,也是事实。
    而三年后的今天再看,结果却是大浪淘沙——智者胜。人卫社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员工福利不断提高。“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绝非虚晃的光环,她真实地彰显出胡国臣等一班人的领导和经营才干。
    2005年,出书品种1657种,比2004年增长9.23%。发货码洋6.23亿元,回款3.65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0.02%。实现了10%的经济增长。
    2006年,出书品种2203种,比2005年增长33%。发货码洋7.0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2%;回款4.2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实现了15%的经济增长。
    短短两年的时间,胡国臣就向上级主管部门、向人卫社职工交出了这样一份令人赞叹有加的答卷。
    而到2007年,人卫社更以出书2385种(其中新书1387种),回款4.551亿元,税前利润1.84亿元的业绩,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出版社进入到了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再看另一组数字:2005年,胡国臣接手人卫社时的现金流为2.6亿元,三年后的2007年已达到5.4亿元,翻了一番还要多。根据新闻出版部门2007年初对国内25家出版集团和14家大社名社的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造货码洋、发货码洋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所做的调研,人卫社在39家出版单位中位列出版集团及大社名社销售利润率排名前位,资产利润率排名第二位,净资产利润率排名第三位,大社名社与2005年环比增长率位居第三位,税前利润排名第七位,发货码洋排名第21位,造货码洋排名第23位,总资产、净资产第27位。在2007年9月公布的“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中,人卫社以实际入国库税收金额9199万元继高教社、人教社之后位列2006年度出版业纳税百强第三名。
    显然,人卫社已经进入到了国内出版界行业排头兵的行列。
    简单的数字对比后面,书写的是胡国臣接手人卫社三年来改革、创新的拼搏历程。作为领导者,要有长远目光,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作铺垫,保证出版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具备科学的发展观,具备风险意识,克服重重阻力,进行市场调研和远景规划并逐一落实。这些,胡国臣都做到了。
    也正是他在人卫社转企改制过程中的深思熟虑,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才有人卫社一系列的内部机构、人员调整和战略调整,才有人卫社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策划编辑制,这在职工中引起积极热烈的反响,保证了人卫社几年来的发展和稳定。
    这种稳定,同时也是建立在胡国臣强烈的忧患意识之上的。
    市场经济没有一劳永逸,没有论资排辈,没有谦恭礼让——胡国臣清楚地知道,除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行竞争,以质量谋发展”之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从这一理念出发,人卫社格外看重质量。质量意识、精品战略,加之高效的管理,短短几年间,就初步实现了胡国臣把人卫社的图书生产过程变为精品图书加工生产流水线的理想目标。
    三年,是人卫社跨越式发展的三年,更是胡国臣呕心沥血,带领全社上下力争上游的三年。

三部曲:在拓展中发展

    “引进来,走出去”,是胡国臣上任之初作为“人卫”品牌国际化重要举措而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经过2005年的深入调研、2006年的初步尝试,2007年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引进来”:在原有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贸易合作,引进大批经典名著基础上,实现由引进名著为主转为按学科系统引进,由以前单纯的翻译改为编译结合,由单纯的出书变为引进专家、技术,实现国内专家与国际专家合作著书。目前,这一举措已经见到实效:
    ——引进了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具有知名度的“牛津医学手册”系列(共22本),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诊断学标准”系列(共10本)等等,取得了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与美国骨科学会、精神病学会出版社、儿科学会正式签约合作出版图书,双方共同策划图书选题、共同组织国内外专家编写、共同编辑加工,以双方的名义同时出版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在国内销售,英文版在国际销售。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个签约仪式分别在2007年8月30日至9月3日举办的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隆重举行。
    ——与美国利品考特出版公司、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和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签署了多项图书版权引进协议,包括《成人髋关节外科学》、《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和《胃癌的多样性》等多种畅销书。
    ——2006年6月与国际上著名的会议公司英国Informa(英超玛)集团签约合资合作举办国际会议;2007年9月首次在北京成功举办“2007第一届国际肿瘤大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50位医学研究工作者参加,在国内和国际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
    “走出去”:为了实施人卫社的“走出去”战略,人卫社先后组团走访了北美、南美、欧洲、亚洲的近40个国家,对国际中医临床、科研、教育的情况及国外图书市场特别是医药出版市场做了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找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的中医药这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切入点。对欧美图书市场所做的专题性、深入性调研,为人卫社的“走出去”图书选题与营销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他们充分发挥人卫社作家资源的优势,对“走出去”重点项目,提交社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经过审议论证,最终制定了“双千一百”工程为主体内容的“走出去”详细规划,即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推向世界,瞄准国外中医图书市场,推出以中医药英文版著作为主体的1000种外文版图书,并将有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西医药著作也推向世界,同时把引进版、合作出版及组织国内外专家撰写的英文版为主的1000种医学著作和100种学术期刊引入国内。胡国臣还由海外孔子学院的成功所受到的启发,提出了中医图书、音像产品走出去及借鉴海外孔子学院模式开办海外中医药学院和连锁诊所、书店,建立海外发行渠道,将之作为人卫社树立品牌,走出国门,建立跨国公司的设想。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美国中医药学校理事会一些代表的认同,认为是可行的传播中医药文化即中国文化的理想途径。
    中文图书走向世界的瓶颈是翻译,这在中医图书尤为突出。建立一支专业的、相对稳定的以英语为母语人员构成的翻译队伍,是中医能否“走出去”的最基本的保证。在这方面人卫社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和完善翻译标准,进行中医名词及翻译体系建设。二是建立由国际中医专家、翻译专家、国内中医专家和翻译专家等组成的翻译队伍,通过国内翻译队伍的初译,国外母语为英语的专业人员的二次翻译,以及英语专业编辑人员的语言修饰,使人卫社英文出版物从语言上完全达到了英语国家水平,为中医图书“走出去”扫清了语言障碍。
    ●从2006年开始,在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伦敦书展等各种国际大书展上设独立展台,高调亮相。参展的英文版为主的中医“走出去”图书和音像制品,无论选题、内容、编排、翻译还是封面、版式设计、用纸、印刷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图书的水平,在世界各大出版公司引起轰动,包括世界著名医学出版机构爱思唯尔的出版专家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发行商以及欧洲的中医专家学者,对人卫社的外文中医图书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石学敏针灸学》一书已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列为考试指定用书。
    ●2007年,人卫社再次成功亮相法兰克福书展,除了参加政府团外,还在STM馆独立设立了48平方米的展台,成为在参加政府团外又独立设展的出版社。参展产品有150种中医音像DVD、中医挂图、中西医图书。展会期间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等20多个国家参展商近百人,签订购买版权协议多项,与韩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签署多项图书版权输出协议。并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销售商签订了销售合同,搭建起人卫社国际销售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人卫社图书国际销售质的飞越。
    ●2008年3月,人卫社美国策划编辑部在美国注册成立,聘请当地人士负责人卫版图书在美国市场的策划和出版。计划于2008年6月在美国书展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这一分支机构。在美国成立策划编辑部,聘请外籍编辑对图书进行加工,再次为中医学进入西方主流读者视野,为中医文化输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按照人卫社“十一五”规划要求,2007年启动了配合“名院、名科、名医”建设的“三名工程”选题与出版工作,与卫生行政部门及协和医院、阜外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301医院等著名医院合作出版相关医院的系列专题图书。与协和医院推出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系列37种,与阜外医院推出了“阜外心血管系列”8个品种,利用朝阳医院建院50周年的契机,与朝阳医院的重点科室和知名专家合作编写、翻译出版了13个品种的高水平专著推向市场,取得了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三名”选题工作的稳步推进,已建立起一批“三名”工程战略合作单位,吸引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医疗单位和专家,使之紧密团结在人卫社周围。
    人卫社“三名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三名”选题,利用人卫社国际、国内良好品牌形象和出版平台,制作推出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医学名著,通过名著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来确立名院名科的学术地位。继而以名著推名人,推出一批名医作为人卫社的作者梯队,实现人卫社与战略合作单位的双赢。
    下一步,他们在加快中医药专业出版的同时,将把目光转向西医,快速跟进,实现“西医走出去”工作目标,及时将有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西医药著作推向世界。

建大厦:筑巢引凤上云梯

    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当中的重点工程,也作为人卫社向国际化迈进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人卫社投资近7亿元兴建的世界医药图书大厦,将于2008年底投入使用,落成典礼将与55周年社庆同时举行。
    世界医药图书大厦的建设,关乎人卫社的资产增值,关乎人卫社的发展平台,关乎人卫社的企业形象。人卫社投巨资建设世界医药图书大厦,目的是在改变出版社办公环境的同时,通过这个集办公、图书展示展销、会议会展、饭店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近八万平方米的大厦,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的交流,树立人卫社的国际形象。人卫社品牌的建立,除了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外,还因为人卫社拥有一支国内一流的作者群,正是这些国内医药界一流专家学者用心血和笔墨打造了人卫社这个品牌,奠定了人卫社在国内医药专业出版领域排头兵、领头羊的地位。
    要实现国际化的目标,就必须打造一支国际水准的一流作者群,而世界医药图书大厦正是起着这样筑巢引凤、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是人卫社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保证。世界医药图书大厦的建设,是与“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与整个“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卫社将在此汇集世界各地出版的医药图书,长年展示、展销;将与国际上著名的英超玛公司合作,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世界一流医学专家资源的优势,召开医药各学科国际专业会议,请国际一流、权威的专家来大厦办班、讲学,使世界著名的大牌医学专家不断进出大厦,通过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认同并认可人卫社的地位和实力,自觉自愿地与人卫社合作,成为人卫社的座上客,进而加入到人卫社一流作者群之中。世界医药图书大厦作为一个基础平台,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将为人卫社搭建起实现由国内医药专业出版大社强社跻身世界医药专业出版大社强社之林、走向国际化的云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战略部署,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这给人民卫生出版社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随着人卫社内部改革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持续展开,可以预期,一个跨越国界,不断做强、做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个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形象,将展现在国际医药出版界之前列。

  相关稿件
· 中山三乡镇积极打造古典家具名镇 2008-03-14
· 北京后沙峪镇:打造现代空港城 2008-03-14
· 四川启动大熊猫文化宣传展示活动 2008-03-14
· 江苏省首家电子口岸正式开通 2008-03-14
· 成都赴港货运航班3月底开通 200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