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区北房镇公共服务体系掠影
成功创建乡镇公共服务体系
    2007-12-21    作者:洪奇敏 吴玉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地处怀柔腹地和首都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东部发展带上的北房镇,从2006年起,就在怀柔区委、区政府的支持指导下,率先尝试建立乡镇一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成功实践……

这里,没有“零就业”家庭

    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民就业问题,始终是乡镇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北房镇建立和实施的农民就业体系,正在对这一难题做出最好的诠释。
    北房镇共有劳动力10505人,从2004年以来,就业率已经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而非农户就业率达到94.9%。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65%。也就是说,大部分收入可以按时领取,数量能够得到保证。在北房镇,没有“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就业,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以15%的速度递增。
    北房镇就业的整体状况,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劳动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领域日趋合理,就业收入不断增长。

北房镇综合服务中心

    北房镇的就业形势为什么会这样喜人?原来,早在2005年初,北房镇就建立了以镇就业服务中心、村就业服务站和就业服务员为主的“三级”服务网络建设,把就业服务的链条延伸到每家每户。
    作为“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点,镇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就业工作,包括指导协调村级就业服务站,建立劳动力基本情况档案库、建立和维护就业信息服务网站、政策咨询、劳动力登记和管理、培训、就业推介等工作。村就业服务站作为服务网络的“结点”,负责镇村就业的协调与沟通,包括组织培训和就业洽谈会,传递信息、宣传等工作。就业服务员是“三级”服务网络的“触角”,主要负责政策宣传、信息发布、工作调研、劳动力跟踪等,每50户聘请一名。这样,已聘请的115名就业服务人员,工作范围覆盖了全镇6000多户家庭,形成了镇、村、户三级联动的网络式就业机制。
    近年来,北房镇每隔半年就要对全镇劳动力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完善了三个档案,九本台账。即农村劳动力培训档案、家庭收入、零就业家庭档案和城镇劳动力求职台账、档案转出、转入台账、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农转非人员、残疾人员、城镇低保失业人员台账。
    配合以“网络”带就业,北房镇还以培训保就业。以“考证书、能上岗、干得长”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是北房镇党委“产业立镇、就业安民”、切实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每年年初,镇有关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用工信息,制定出年培训大纲,再按农时季节和行业特点排出详细计划,开展“订单式”、“储备式”等各种针对性强、适应性好、技能含量高的培训。同时,加大对已就业劳动力的转岗技能培训,实现一人多能。
    比如,对18至25周岁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进行中高等级技能的培训,就属“储备式”,着眼于被培训者中长远的职业需求。
    而对26至30周岁的中青年劳动力进行初中级简易工种培训,属于“订单式”,与周边就业市场需求对接,培训合格可直接上岗。
    2003年至今,五年内,北房镇已为红星酒厂、卓上工艺饰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定单定岗式培训班10期,举办电焊、计算机、厨师等储备式培训班55期,为“4050”人员举办编制刺绣等培训班22个,累计培训2108人次。
    每年,北房镇都要在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就业、培训、奖励等各项费用的开支,以奖励或买断简单岗位促就业。
    这些开支,主要用于奖励招用本镇人员的企业,买断辖区内企业内的简单岗位,安排“4050”人员就业,奖励为促进就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励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者。2006年是70万元,今年预计增长10%。
    为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镇政府在市区两级奖励政策外,又出台了多项奖励政策,设立了就业服务奖励基金,不仅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情况与各村年终考核挂钩,还对介绍、招收零就业家庭人员的中介公司、用人单位给以奖励。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给以奖励。
    镇政府还特意组织零就业家庭洽谈会,仅2006年就组织招聘会15场。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北房镇实施的政府公共就业工程,与环境整治、绿化、环保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他们出资60万元组建的绿化、保洁、就业信息员队伍,全部录用镇域内“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低保人员及困难边缘人员和有劳力残疾的人员。
    目前,全镇已投入资金173.36万元,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276个,其中录用低保边缘人员227人,低保人员32人,残疾人员17人。
    今年,北房镇通过完善社保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就业。共安排劳动力就业566人,培训610人,将原有53户“零就业家庭”中的70名劳动力全部安排就业。
    完善畅通的就业网络运作和信息提供,因需因人的到位培训,逐年递增的资金保证,从多角度促进了农民就业体系的高效良好运行,使北房镇的就业工作出现了数量增加与素质提高并重、安排就业同主动创业互动、政府牵头与社会广泛参与的可喜局面,实现了就业工作从重点突破到全面覆盖、从点到面到系统、到不断提高储备全镇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工作战略转移。

生活,因关爱而改变

    当朱秋伶从北房镇副镇长雷杰手中接过装有3000元社会救助金那沉甸甸的信封后,眼睛湿润了。
    43岁的朱秋伶是北房镇宰相庄村的村民。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却被女儿重病后的去世彻底摧毁,经受不住失去爱女的打击,朱秋伶病到了,家里债台高筑,困难时刻,他向救助基金会提出了申请……
    朱秋伶显然不是北房镇救助基金唯一的受惠者。
    大罗山村的袁振生去年得了脑血栓,让本来困难的家庭举步维艰,镇社会救助基金及时为他送去救助金,将他妻子安排到村里做保洁员,使全家人的生活出现明显改善。
    南房村一村民的妻子因患病失去劳动能力,高额的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当镇领导把救助金送到家时,他激动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去年9月,北房镇成立了由政府投入和社会资助筹集而成的社会救助基金会,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捐赠,救助对象为镇域内遭遇突发性不可抗拒重大事件的家庭。目前,社会救助基金已发放36000元,已有9个家庭的33位群众受益。
    实际上,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社会救助基金仅仅是北房镇救助弱势群体的一项辅助工作而已。除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弱势人员实现就业外,镇党委、镇政府还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开办“温馨家园”等方式建立了长期与应急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
    根据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状况,北房镇构建了社会低保标准调整体系。他们将家庭经济收入核定的内容项目进一步细化,建立完善低保工作,评议、复议、评审机构,形成两级入户调查、两级评议、两榜公布、三级监督的管理制度。镇里建立了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建立了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档案,有专人定期上门拜访,分类救助,真正实现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目前,已调整增加低保对象17人,清退不合格低保2人,共有327户得到了按低保标准实施的差额补贴,年发放补贴资金90余万元。
    北房镇对低保及困难家庭子女的关爱同样无微不至,在义务教育外的高中、职高阶段,给予生活补助;考取大学后,给以特殊奖励;对没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生,则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就业奠定基础。
    为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镇政府从加大宣传力度入手,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在现有年5万元镇级财政投入引导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又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奖励补贴政策,以每年至少20%的递增比例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今年有1074人参加了养老保险,镇级补贴资金超过20万元。镇政府还加大镇级资金中对合作医疗的投入比例,仅2006年,就为医保农民报销医药费近120万元,大大缓解了患病农民的生活压力。
    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北房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目前,该镇投资1380万、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北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将竣工。而17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建成,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很快将成为现实。
    北房镇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不仅十分重视解危济困、扶老助幼、安排社会保险等每一工作细节,且尤以注重把细微的工作与调节经济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作为第一要务。
    去年,在北房镇扎扎实实开展的“四民”活动中,53名镇机关干部与65户困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他们走进家庭、走上地头、走进医院……,为群众分忧解难,送钱送药送物送信息,和困难群众共同开发致富途径。短短半年,在镇党委书记的率先示范下,干部们从自己收入中拿出的帮扶款就是2万余元,这样,群众在解困时不忘致富,干群关系也更为融洽。
    为解决全镇残疾人致富增收问题,北房镇启动了残疾人花生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基地,纳入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补贴、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扶持体系,让种植花生的残疾家庭稳定增收,得到真正实惠。
    和农民就业体系一样,健康运行的北房镇长效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正在全面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社会”管理格局,它就像春风化雨,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送到千家,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着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调整着新的财富分配和权益关系。

可贵的“3+N”模式

    无论是农民就业体系,还是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都是北房镇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即“3+N”模式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北房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
    2006年,北房镇对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依照需求改变服务模式,建立起了100%覆盖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公共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并初步确定为“3+N”模式,“3”即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日常服务体系,“N”包括公共财政体制、社会治安防控服务体系等。同时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任务分解台账,明确了各项具体工作的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确定了工作时限。根据实施意见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3+N”模式的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内容主要以民生为重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生活水平提高等,而就业服务体系被列为公共服务体系的第一要务。该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完善镇就业服务中心、村就业服务站和就业服务员“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就业培训与奖励专项支出等内容,使全镇就业率和质量上升到新台阶。
    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低保、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为重点,通过建立镇级救助基金、加大镇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日常服务体系则通过双向互动等方式,使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入区企业日常服务机制、司机矛盾调处制度、流动人口服务机制等进一步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而公共财政体制由社会救助基金和就业专项基金组成。去年,北房镇用于社会事业的资金260万元,占财政支出的8%,今后,每年将增加10%用于公共服务项目。
    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千把锁”,北房镇“3+N”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拓宽了服务领域,强化了服务机制,提高了服务水平,有效地推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N”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镇域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乡镇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模式,使镇域内的家庭和企业都成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群众就业充分,生活水平提高,安全感、归属感增强,矛盾及时化解,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北房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走进北房镇,花香草绿树茂,横平竖直的宽广街衢干净整洁,到处洋溢着融洽的幸福与和谐,全身心都可以感受“水碧蓝天净,风和鸟不惊”的田园生活,感受全国当之无愧重点小城镇的发展脚步:建设工地,装饰一新的住宅楼已经封顶竣工;工业园区,企业技改扩建项目纷纷投产……北房镇不仅环境优美,新农村建设更是硕果累累。
    迄今为止,全镇引进实体企业86家,吸引资金29亿元,形成了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预计今年可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亿元,农村经济纯收入1.74亿元,工业产值12亿元,工业收入11.7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15元。
    北房镇建设“3+N”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也促进了镇党委、镇政府工作令人瞩目的“五个转变”。即:管理体制改革由合并科室、压缩编制向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为企业、单位和群众提供便捷、周到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工作机制由部门负责向有机联动转变,形成扁平化、协调型、联动式的工作机制;服务形式由坐等服务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机关工作人员变厅内坐等服务为厅外主动服务;服务范围由重点对象向全员覆盖转变,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日常服务体系覆盖镇域内每一企业、单位、家庭、个人。
    北房镇的“3+N”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什么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在管理部门和镇域服务多个领域取得明显收效?镇党委书记赵海军做了这样的归纳:方向对、底子清、基础好。
    首先,在于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民生问题,体系涉及的就业、就学、就医、低保、救助、社会矛盾调处、治安防控等,都是与群众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只有服务体系的贯彻到位、切实执行,镇域内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会得到切实提高。
    其次,是它的因地制宜,既符合自身的区域位置、产业特征以及现有基础,也充分征求服务对象需求,符合镇情、村情。如,在日常服务体系建设中,考虑到经纬工业园企业较多,建立了定期走访企业制度、企业联谊制度和基建项目协调等制度,还为企业职工提供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就医等一系列服务。而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在保障基础设施投入、常规开支等一些基本财政支出的同时,拨出了专门资金用于农民就业包括培训、推介、奖励等支出。
    第三,有着高效廉洁的服务平台。早在2005年,北房镇就在全程办事代理的基础上,按照“简化程序、加强服务、促进发展”的目标,投资300万元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厅。镇机关各科室、工作人员全部入厅办公,提供高效便捷的“一门式”服务。
    紧接着,又进一步整合成“一办六中心”(党政办公室、财经管理服务中心、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党群事务服务中心、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副书记或副镇长担任,由中心(办公室)主任直接协调有关事项的办理。
    与此同时,按照办事高效、内部协调、服务规范的工作原则,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制度,推行引导服务、限时服务等服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服务机制。
    除此,还通过政府局域网、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显示屏、发放告知卡等手段,向社会公开各服务区域的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依据等事项,提高了政务信息与办事流程的公开程度,规范了服务行为,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
    而“一办六中心”的机构设置,使原来“科员-科长-副书记、副镇长-书记、镇长”的四级办事模式,转变为“组员-主任-镇长、书记”三级办事模式,减少了办事层次。通过内部考核、外部评议和制度约束等手段,建立了自我监督、专人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而集中式、一门式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方便了办事人员。“高效、透明、精简、廉洁”的工作平台,成为公共服务体系必须依赖的最佳载体。
    赵海军书记强调说,“作为区委、区政府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北房镇创办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始终得到了怀柔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曾前后多次亲临现场考察调研、建议指导,并努力为之创造良好的政策管理环境,让这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中的率先突破和创新得以顺利实施。”
    走进北房,走进镇综合服务大厅,抬头,“您来这里办事就像到家一样”的温暖。温馨且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处处体现着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承诺——“群众困难就是我们的工作,企业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这里,处处是宾至如归的热情服务,处处是精心安排的方便设施,处处是规范协调的服务区划,加之高效、快捷、方便的办公程序,办事群众基本可在一个区内顺畅办理完所要求的事项。
    北房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镇领导班子的爱民之心和敬业之志,源于他们坚持创新开拓的拼搏精神。
    春意动古镇,东风催花红。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素有“水碧蓝天净,风和鸟不惊”美誉的北房古镇,一定会迎来自己历史上最为美丽的春天。

  相关稿件
· 王旭东:全国92%的乡镇开通宽带互联网接入 2007-12-12
· 手机“新军”转战乡镇谋求生存 2007-11-16
· 中国乡镇和谐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工作日前启动 2007-10-26
· 今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5亿人 2007-10-17
· 创新型乡镇提升新北京新奥运功能 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