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选秀时代:发现娱乐营销新出路
    2007-12-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5年,是中国娱乐营销出现拐点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成功,让众多商家看到了娱乐营销在传统明星代言之外的另一种可能:选秀。于是,2006年出现了选秀节目空前活跃的局面,2007年更是被公众称为“选秀年”。大大小小超过200多个电视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上,传统的由明星代言的娱乐营销模式逐渐转向了以选秀为主导的娱乐营销时代。
    但是就在短暂发展的第四年,选秀节目就已由原本的趣味新鲜、互动性强变质为低俗恶炒、丑闻不断。许多青少年在“明星梦”的诱惑下弃学选秀,更是让社会公众开始对“超女”、“快男”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反思。当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底线一再遭到挑衅,当有关方面再也无法忽视泛滥选秀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各大选秀纷纷遭遇了“禁秀令”的围剿。后选秀时代,娱乐营销将如何应对才能不再重蹈泛滥选秀的覆辙?

跟风选秀:
娱乐营销陷入怪圈

    2007年,“高开低走”的选秀节让本想在娱乐营销上大做文章的商家失望而归。在这个跟风选秀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将选秀和娱乐营销划上了等号。但是不过四年的时间,风风火火的选秀似乎就走到了尽头,对当前以选秀为主导的娱乐营销,有关人士认为,从2005年超女引发选秀风暴至今,赞助商们似乎一直对娱乐营销情有独钟。但是做娱乐营销的越来越多,娱乐营销的模式却越来越往选秀靠拢。目前内地乐坛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
    近些年来,娱乐营销一直被各大赞助商看好,即便是在奥运营销大张旗鼓的当下,娱乐营销的势头也丝毫不减。但也许正是娱乐营销的“风景独好”,导致了选秀节目的一窝蜂。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太多的赞助商和活动策划者忽略了娱乐节目的本质所在,把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放在了纯粹商业利益的后头。
    娱乐营销把商业引入了音乐之中,一方面来说也是好事。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社会,可以让新生代的才华更容易被世人看到。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让原本关注音乐本质的人开始急功近利,开始幻想一夜成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过多选秀类的娱乐营销让整个乐坛变的更为浮躁。

缺乏创意:
盲目娱乐营销的死穴

    赞助商与电视台的急功近利,确实造就了眼下选秀节目空前“泛滥”的局面,娱乐营销也在选秀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那么,为什么娱乐营销会出现这样的瓶颈呢?根源究竟是在哪里?
    有关人士认为,风靡美国10余年的《美国偶像》,我们即使原封不动学过来也不能一直下去。继续跟风还是重新思考常态节目的定位,是摆在各大企业及电视台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像今年首次举办的伊利优酸乳大学生音乐节,就在选秀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也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支持。
    把音乐用于娱乐营销未尝不可,但PK不等于音乐,选秀不等于作秀,“一夜成名”的浮躁与音乐的纯净本质是沾不上边的。乐坛应该能够从“选秀”中释放出来,多注入一些新的、本质的东西。

走出俗套:
寻找娱乐营销新出路

    2007年有没有一些做得比较出色的娱乐营销呢?今后的娱乐营销又将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有关人士认为,这个“出色”很难界定,名气大的也并非都是出色的。如果说选秀浮躁,那为什么不做些不浮躁的娱乐营销模式呢?企业不能光顾着赚钱,就都奔着选秀去,一个大企业终究是要拿出点社会责任感的。像今年刚刚开幕的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就是从校园音乐的本质出发的一个大学生的音乐盛事。
    作为音乐界人士,从音乐的角度来评判,最近这些年,各类选秀层出不穷,娱乐营销在人们眼里也似乎就等同与选秀了。至于说娱乐营销的未来之路,那只能说是掌握在赞助商和娱乐业界人手中。
        商业包装只是一种方式,真正的娱乐还是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就像今年首次举办的伊利优酸乳大学生音乐节,从中走出的优秀选手都是校园音乐的先锋人物,无论是出演《命运呼叫转移》还是登陆央视《唱响中国》以及首唱奥运主题歌曲,都表明他们的前景比选秀选手要明朗化的多。至于娱乐营销的未来之路,只有将制作人的创新力量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才能把娱乐营销做好、做的更长久。
    在活动中,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责任、创新与内涵。严格来说,娱乐营销其实是一种企业行为,但是在盈利的同时,企业是否也该考虑到对社会大众的回馈问题?而如何将形式创新与内涵提升结合起来,更是当前娱乐营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味的跟风选秀终究不是娱乐营销的正途。
    后选秀时代,电视节目将不可避免地向健康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进行娱乐营销时也应更多地回馈大众、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伊利优酸乳大学生音乐节的举办,为众多年轻人打造了音乐的节日,也为中国校园音乐的重生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其在纷杂的选秀大潮之外开辟了一种娱乐营销的新境界,已率先走出了娱乐营销创新的第一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