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央企境外资产迅猛增长,媒体此前曾披露的万亿规模已经过时。 国资委日前披露,截至2009年,央企境外资产总额已经高达40153.4亿元,接近央企约21万亿总资产的五分之一。 经过了中航油期货巨亏、中信泰富及几大航空公司金融衍生品亏损等事件后,国资委所公布的这一庞大数字再次提醒,完善央企境外资产管理已经是迫在眉睫。
两年扩张三倍
最近数年,中国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国水电集团、中冶集团等央企巨头都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先锋。但对于这一部分国有资产的存量和经营情况一直缺乏权威数据。 记者发现,在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中,这一疑团被最终揭开。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包括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港中旅集团、南光集团四家港澳中资企业,还有100家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设立的境外单位,共有5901户。其中境外子企业4860户,境外机构1041个。 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40153.4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8445.4亿元。而2008年有报道称,截至2007年12月份,央企在境外的资产已经超过了1万亿。不过国资委并未对此进行确认。 从经营表现来看,这部分境外单位的经营情况要明显好于境内单位。中央企业的境外单位仅用占全部央企约五分之一的资产带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利润。国资委的数据显示,境外资产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为13.4%,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9.1%。而2009年,中央企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只有5.3%,比境外资产的报酬率低3.8个百分点。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央企“走出去”的必要性。 海外收购主力军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中国企业并购境外资产带来了良机,中央企业成为这场并购浪潮中的绝对主力。 其中,中石化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一案,交易金额高达82.7亿加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境外油气资产成功收购的最大一笔交易;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96%股权一案,交易金额折合人民币约为153亿元;中国五矿138亿美元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OZ矿业”核心资产。这些巨额跨国交易引人注目。 国资委的数据也表明了这一趋势。据国资委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同比增长了27.1%,超过了央企当年资产总额平均增速,而所有者权益同比也增长了14.3%。 记者注意到,2009年央企的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类行业,其中石油天然气勘探、电力、煤炭、贵金属与矿石是央企出手的主要方向。 不过,2009年,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营业收入并不理想。其实现收入同比下降了4.9%,实现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了19.7%,而同期全部中央企业这两个指标的平均增速分别为6.4%和17.1%。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认为,中央鼓励企业“走出去”成为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长的原因,但收入和利润增速没有与之同步亦有原因,因为大部分央企并购处于大宗商品类行业,而这些行业在金融危机后业绩大幅下滑,央企的境外资产经营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完善管理是当务之急
迅速膨胀的央企境外资产也让业内人士担心相关的管理跟不上。 “但我感觉,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在境外资产的管理上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祝波善对记者表示。 曾经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或许只是暴露了央企境外资产管理漏洞的一角,事实上,面对不同的法律、政策和经营环境,管理境外资产所面临的问题更多。 2009年,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曾经召开中央企业境外产权管理座谈会,当时会议反映出的情况是,中央企业基本都针对境外国有产权管理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存在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整体上仍不健全问题,由于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宗教、文化、投资政策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境外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风险等问题。 2009年中央企业投资工作座谈会上,国资委规划局局长王晓齐也提及境外投资的四大问题,包括个别企业在境外项目投标中存在违规行为,遭到世界银行通报制裁;在个别境外收购项目中,多家中央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进行价格的恶性竞争等。 另外,在广阔的境外市场上,央企投资如何不偏离主业、如何制止商务贿赂、规范股权、金融投资和生产安全也都是管理中的难点。 国资委近年已进行多次针对央企境外资产的清查和调研,并对一些问题作出指示。2008年,国资委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贾福兴就表示,参与研究起草中资企业在境外商业贿赂行为的处罚措施;2009年清明前后,李伟已经要求,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使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有法可依。 “据我了解,在任何一个央企内部,境外资产实际上是按照特殊的资产来对待,但对于这块特殊的资产,又没有从上至下的特殊的方式来管理,完善央企境外资产管理已经是国资委和央企的当务之急。”祝波善对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