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十分空旷,铺了满满一地的白菜”,拿着刚刚完成不久的调研报告,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硕士生邓宇虹的思绪又回到了半年前。
去年9月,邓宇虹参与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研课题组,她所在的小组去了内蒙古,一地的白菜是她到固阳县卜塔亥乡一个寄宿制小学时第一眼看到的场景。除了内蒙古外,其他组的成员还到了山西、河南、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太差了,差到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邓宇虹说。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学龄人口减少,近些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成了这种调整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学校服务范围以及照顾留守、单亲儿童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承担着太重的负担,生存状况非常艰难。”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讲师成刚博士说。
寄宿制学校也有贫富差距 豪华和简陋并存
当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宗晓华来到河南省某县级市的一所寄宿制中学时,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与邓宇虹不同的是,让他震惊的是这所学校的奢华。
“我在北师大念了3年博士,换了3个宿舍,也没住上带空调和淋浴的房间,而这所初中的宿舍全部配有冷暖空调和淋浴,室内窗明几净,楼下配有洗衣房。”宗晓华说。
成刚介绍,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大致可以分为“工程内”和“工程外”两种,“工程内”是指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内的学校,2004年~2007年,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重点支持尚未实现“两基”的西部农村地区,新建和改建770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央寄宿制工程拨款基本流向了这些学校。与中央的政策相呼应,各省份也纷纷拿出资金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让宗晓华感到震惊的学校就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校。
“‘工程内’学校的建设非常严格,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硬件条件进行,所以,这些学校的硬件都非常好。”成刚说,这样的学校毕竟是少数,农村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是“工程外”的,条件非常差。
离开那所有空调有淋浴的豪华寄宿制学校后,宗晓华第二天就来到了一个乡镇的寄宿制学校,与上一所学校相比,这里简直可以用残破不堪形容:“一个女生宿舍的窗户只有窗纱没有玻璃,另一个窗户用塑料布蒙着。校长解释说,因为玻璃碎了,没来得及安装。男生宿舍楼的墙壁白灰已经斑驳脱落,全是30个人以上的大通铺,有些床板凸凹不平。没有专门的盥洗室,只有楼下的几个露天水龙头。”看到这些,宗晓华的鼻子都酸了。
调研人员发现,一些非常需要资金支持的学校并没有进入“工程”,而有些本来条件已经不错的学校却仍然被划入了“工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有可能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成刚说。
寄宿制学校运营成本高 校长都成了节约能手
“在一些寄宿制学校周边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邓宇虹说,在内蒙古一所县寄宿制中学附近,有一个非常活跃的租房市场,大约1/3学生在校外租房住。
“校舍的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邓宇虹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调研人员在很多地方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
“虽然国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资金仍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成刚说。实施“一费制”后,我国农村学校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是相同的,但是寄宿制学校的运营成本显然远高于普通学校,所以,不少寄宿制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费缺口。”
“至少有几项成本是新增的,”成刚说,“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食堂与食堂工作人员成本、宿舍与食堂的管理成本、寄宿生早晚自习教学辅导人员的经费支出,另外,水费、电费等成本也会因为寄宿制而迅速增加。”
调研表明,以上几项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15.59%。“我在内蒙古调研,这里的供暖季有4个月,去年由于煤价上涨,一位校长说仅煤钱就占了教育经费的一大半。”邓宇虹说。
“即使是‘工程内’的学校,也存在着资金缺口”,成刚说,国家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主体工程”,也就是宿舍楼的建设,而对于配套设施则需要自己解决。“所以,不少学校有了漂亮的校舍,但是宿舍内配不上像样的床,也挂不上窗帘。”
一些学校有着光鲜的外表,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很多学校的食堂都十分简陋,很少有供学生就餐的地方,吃饭时孩子们都拿着碗蹲在院子里。”邓宇虹说。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个寄宿制学校的校长都成了节约能手,不少学校严格控制学生的用水用电,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只留10分钟有灯光的时间供洗漱,即使这样,“每增加一个寄宿生,学校最少要增加100~150元的经费支出。”江西一位寄宿制学校的校长说。四川雅安三合小学的校长则称因为实行寄宿制,“学校每个月亏损1000元上下”。
大部分乡镇学校教师缺编 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
除了经费外,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除了那些条件极好的县城寄宿制学校外,大部分乡镇寄宿制学校存在教师缺编问题,一些学校不得不把已经退休的老师再请回来。”成刚说。
老师的编制一时凑齐了,一段时间后缺编的状况就又会出现。“不少校长介绍,老师们的流动性非常大,尤其是年轻老师,经常经过一个假期就会有很多教师不来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硕士陈
说。
调研显示,在所调查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4,而41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达到了47%。
“教师数量缺编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让农村寄宿制学校更为头疼的是结构性的缺编。”成刚说,主要表现在缺乏生活教师上。而且这种结构性缺编在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
邓宇虹在条件比较好的内蒙古固阳三中了解到,这所学校的教师编制充足,但是结构很不合理,每80个学生才配备一名生活老师。一个生活老师对学生要进行“24小时管理”,包括食、宿、学、娱乐方方面面。显然,80:1的设置是不合理的。
更多的学校没有固阳三中幸运,根本就没有生活教师编制,学校要自己聘请。由于工作琐碎而繁重,再加上学校只能给出的五六百元甚至更低的工资,愿意应聘的人很少。
“如果实在聘不到,生活老师的工作就只能由任课老师分担。”成刚说,不少学校老师配备不齐,一些老师承担着2~4门课程,光是上这些课就已经超负荷了,他们早上要看学生的早自习,晚上要看晚自习,学生回宿舍了还要监督他们睡觉。在江西马回岭中学,许多老师不得不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很多琐事上,不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在山西,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开始向私立学校分流”,陈
说,很多家长就是觉得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
为了安全学生多被“圈养” 不少孩子存在心理问题
在寄宿制学校中,最让调研者揪心的是学生。
“在我看来那就是大山中间的一个大坑,我怎么也无法想象这里还能有学校,还有那么多小学生每天生活、学习在这里。”在山西碛口,陈
见到的第一所小学就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走访的全是寄宿制小学,很多寄宿制小学座落在乡镇和村寨。
孩子们从学校到家都要“翻山越岭”,“这么远的山路,孩子们来来回回只能走着”,陈
说,有的孩子回一次家得走几个小时。 学生的安全问题最让人担心。
学校不可能再派出人手负责孩子们在校外的安全,于是寄宿制学校不约而同的实施了“圈养”。
“千万不能‘放’”,一位县教育局的人士说,否则出了问题学校和教育局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极为紧凑。除了正常上课的时间外,早、晚自习的时间也被延长。
长时间的封闭、高强度的学习再加上较少的家庭沟通,不少孩子的心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邓宇虹很难忘记一位校长跟她讲起的事情:一次,这个校长走进一间宿舍,里面所有的孩子都在大声嚎哭,一问才知道,当地有个习俗叫“哭夜”,如果村里有人去世,大家都会哭。孩子们是在模仿这种习俗。
“虽然孩子们说是一种游戏,但其实也是他们情感的一种宣泄。”邓宇虹说。
“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投入、管理、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困难重重。”成刚说,“一刀切”推广这种办学模式也不免有“运动式”急躁冒进的嫌疑,“但是,现在不是我们花力气讨论这种做法对错的时候,因为,寄宿制学校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有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就在那里读书,因此,如何解决寄宿制学校眼前的生存困境才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