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走出票证年代步入个性消费
    2008-12-02    作者:刘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阳光明媚,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办公室,听他谈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消费的变化,言语风趣,滔滔不绝。

回望三十年:展超出想象  预测更加困难

  记者:作为经济学家,也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回顾30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您有什么感触?

  姚景源:我们小的时候,在东北,见到谁胖都要表示祝贺,叫恭喜发福,跟现在讲恭喜发财一样。现在见到谁胖,再恭喜发福,人家不爱听啊。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吃的变化有多快!
  穿也是这样。现在两个穿着同款衣服的人碰到一起叫“撞衫”,可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人民衣着基本一样,可以说那时叫“全国人民大撞衫”。你说消费的变化快不快?快到需要新创出一个像“撞衫”这样的词汇来表现新的变化。我是搞统计学的,统计学讲概率,我开玩笑说,现在“撞衫”的概率都小于马路上撞车了。什么原因?就是消费,消费是以人为本的,消费使得每个人的个性得以释放,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彩,社会走向和谐。过去我们更加注重物质消费,现在越来越走向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旅游、观看音乐会、奥运会这些都是精神文化消费,这也是消费升级。
  中国1987年出现手机,1989年手机还只有1万部,2007年,经过18年,发展到5.47亿部。三十年来,中国的消费市场几乎是神话般地发展,谁能想得到啊?我是从事宏观经济分析的,回过头来看这30年,那么多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包括对消费的预测,基本上都预测不准。要问我三十年来的最大感触,可以说是: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感觉我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啊。当然,我们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和自豪!

改革开放前:吃饭要粮票  穿衣要布票

  记者:改革开放前,中国消费市场状况如何,有哪些特点?

  姚景源:改革开放前,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绝大多数消费品是计划配给。最明显的是,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大家生活在票证当中。如果给那时的消费品市场做一个总结,应当说,那时还是处在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满足温饱的状态,是凭票供应的票证时代。那时,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与再生产环节中是末端环节,消费者在经济生活中是被动的,人家卖啥,你买啥,没有选择权。不像今天,买啥有啥,消费者是整个经济中最积极的因素之一,消费也从整个经济运行的末端变为先导,成为拉动经济的动力。

改革开放后:吃饭讲营养  穿着讲时尚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姚景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实际上是一个消费逐步升级的过程,也是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
  从商品类别来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是解决温饱阶段,代表商品是老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当时年轻人结婚都追求这“四大件”。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代表商品是新的“四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第三阶段,即到了9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新的代表性消费品就变成了住房、汽车。
  从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消费的金额在逐步攀升:手表、自行车是百元级消费,彩电、冰箱是千元级,而到了住房和汽车,就变成十万、几十万,甚至百万级消费了。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从轻工业到家电产业,再到重工业这样一个明显的发展轨迹。
  同时,中国消费市场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初到90年代,是衣食阶段,满足温饱,解决衣食问题。第二阶段,即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进入住行阶段。住宅是住,汽车是行,住行当中也包括手提电话、旅游等等。
  在每个阶段,变化也相当明显。比如,中国的“吃”就经历了三个阶段:吃饱,这是解决量的问题,再到吃好,吃得健康,这就到了质的阶段。“穿”也是这样,一开始是解决保暖,现在还要追求漂亮、品牌,这就进入文化范畴了,表明中国消费进入了更高层次。

追寻巨变原因:消费地位改变  收入大幅提高

  记者:中国消费市场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姚景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种经济类型中,消费的作用和地位不一样。计划经济时期,消费是整个经济循环,也就是生产、再生产的末端环节,没有地位,没有人去关照它,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负担。而在市场经济时期,消费转为整个经济的前导,它决定了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速度、导向和活力,消费的地位有了根本性改变,开始拉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神话般增长的根本力量。
  而且,正是改革开放,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给消费“正了名”。小平同志讲,我们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整个改革开放都要围绕解决这个矛盾来进行。小平同志还讲,我们怎么检验改革方向对不对,有没有成果?就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现在讲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终还是落实到消费上,还是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这一切,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给消费“正了名”,这点很重要。
  此外,消费之所以能有神话般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要消费就得有钱啊: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343元,到2007年增长到了13786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978年为134元,到2007年也增长到了4140元。再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1558.6亿元,到2007年就达到了89210亿元,从1558.6亿元到89210亿元,这增长了多少!这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速是9.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15%,消费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由此可见,消费是这三十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在政策上,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比如,当时最先开始生产彩电、冰箱的企业,要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国家在政策上对这些企业给予优惠,使它们迅速发展,从而极大增加了各种消费品的供给,使整个消费市场形成良性发展。在消费环境方面,国家出台了反垄断法,食品安全法,依法治市,保护消费者利益。在鼓励消费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500元再提高到2000元,等等。

分析消费走势:完善分配社保  发展空间广阔

  记者:中国目前是全球消费市场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您怎样看待中国消费市场未来的走势?

  姚景源:未来在消费问题上,我认为,第一要增加收入,因为消费的增加和扩大取决于人们收入的增加。这一点我觉得没有问题,未来大家的收入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二,要解决分配问题,缩小分配差距。因为消费一是要有购买欲望,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当分配差距拉大时,富有的人什么都有了,缺少消费欲望;收入很低的人虽然充满消费欲望但又没有货币支付能力。所以,要在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方面想办法缩小差距。
  第三,要完善社会保障。消费增长不增长取决于两个预期,即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对未来支出的预期。目前,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完整、不健全,虽然收入增加了,但人们还是把一部分消费资金存起来,作为自己未来保障。所以,完善社会保障就会有利于消费。
  第四,技术进步也有助于消费。技术进步能不断产生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推动消费形成新的领域和空间。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原因,消费品就其价格来说,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又给消费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强调要“以人为本”,体现在经济结构上,就是要让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协调地拉动经济,特别是要发挥消费的作用。而且,在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提升消费也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重要途径。相信未来消费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消费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稿件
· [改革开放30年]30年,风尚中国 2008-11-26
· 改革开放从“头”说起 2008-11-26
· [改革开放30年]住房改革开启中国人居新时代 2008-11-21
·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实现大跨越 2008-11-14
· [改革开放30年]资本市场:蹒跚走过 跌宕起伏 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