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困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大问题。围绕这一背景衍生出来的诸如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果升该升值多少、如何缓解愈发严重的通胀压力、是否该继续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等问题,都在考量政府和民间的智慧。 这些,也是7月10日在福州开幕的、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国际金融青年论坛上,专家热议的焦点话题。
解决经济失衡,不必投资海外
“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研究了很久的课题。我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问题,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以及财富的分布状况。”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 “中国的经济失衡毫无疑问有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双顺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认为,经济失衡的原因,除了总体储蓄大于投资的格局外,人民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即使美元不发生危机,不调整也不行了。”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贺力平则认为,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外汇储备的变动。而外汇储备变动跟汇率体制和汇率政策有很密切的关系。 为了解决贸易失衡,资本适当流向海外成为一个现实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取向。 对此,张礼卿表示,应该采取另一种思路。中国应该利用外国资本尽快改善西部等落后地区的经济,而不是把资本输出国外。“目前,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充分的就业,仍然需要把资金投向诸如高端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处。”
货币政策,该松还是紧?
货币政策,该松还是紧?不管在学术上还是现实操作中,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还是需要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以避免过度的从紧。”张礼卿说道,“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效用甚微。目前,考虑要做的应该是体制改革,即开放资源,以达成长期的供需增加。”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不应中断从紧的货币政策。“应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到时机比较明朗的时候,再来作其他决定。当然,这段时间对一些企业而言会比较困难,但是挺过去就好了。相反,在刚刚看到货币紧缩政策效果的时候,马上决定改变这一货币政策,那所有的成果都将功亏一篑。如果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还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用调控的方式来把它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