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听证会要得人心光靠降价还不行
    2008-01-28    作者: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备受关注的手机漫游费听证会1月22日开完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听完了就涨价”,与会各方首次对“降价”目标达成了共识,需要进一步商榷的只剩怎么降、降多少。
    尽管降价已成定局,公众对听证会的结果却鲜有欢喜。当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58名参与者中,73.6%的人认为本次听证会“没什么实质作用”,21.0%的人甚至担心漫游费可能“明降暗升”,只有5.4%的公众表示“乐观”。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的手机用户数已达到约5.2亿。手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8.3部,漫游费的调整几乎和每个公众都关系密切。5名消费者代表能否代表5亿多手机用户的民意?代表的选择标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查显示,64.8%的公众认为,听证会上的消费者代表并不能代表多数民众的意愿。63.2%的人感觉消费者代表在听证会上只是“走个过场”。
    尽管如此,公众仍然对消费者代表的作用寄予了厚望。33.6%的人认为,消费者代表应该理直气壮行使民意代表权,对抗垄断利益集团;22.6%的人希望代表踊跃发言,充分表达普通消费者意见;18.8%的人希望代表能起到“监督听证会的合法性”的作用。
    1月9日,中消协在网站上公布了关于推荐听证会消费者代表的基本条件和遴选过程。要求代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对移动电话漫游通话有一定感受,还要有调查分析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具体人选是由中消协委托北京、辽宁、上海、湖北、四川5个地方消费者协会推荐,最后中消协从符合条件的消费者中,确定两名代表。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邱建国透露,甄选代表的通知下来的时候就剩两天时间了,甄选过程稍显仓促。
    据记者了解,本次听证会没有允许公众报名参加,听证会的具体时间也从去年年底几经推迟到今年1月底,其间公众很难清楚地知道听证会召开的具体安排,只能反复猜度。
    以前一些听证会也出现过类似问题。2007年12月举行的交强险费率调整听证会上,就有人指出,短短7天的预设时间太仓促。“既然是利益博弈,听证代表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这种准备需要做好详细的功课,一周时间明显不足。”
    “为什么甄选代表的时间只有两天,而不留出一个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说,听证会不是做调查,不需要严格分层、分地区,随机抽样。听证会主要是为了听取不同意见,凡是持不同意见者,都应有资格在决策者面前陈述,并且提出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随着听证会临近,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在消费者代表的人选上。调查中69.0%的人表示听证会应该“提前公布代表的选择流程和联系方式”,但正式名单却迟迟没有公布。一时间,代表名单成了猜谜游戏。在听证会举行过程中,也没有实现人们预想的全程直播和设置旁听代表。这都给听证会蒙上了“神秘”色彩。
    会议结束后,在主办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向记者解释:“为什么没有安排旁听代表,主要是受到会场的限制。再有一点,我们认为在座的相当一部分记者都已参加了下午会议的全过程,通过你们也能体现社会监督,同样能达到听证会公开的目的。”
    据李楯介绍,根据国际惯例,参加听证会的相关代表名单不仅要公开,而且要在听证会召开之前的若干天提前公示。北京市消协有关人士也支持公开代表的联系方式,北京代表的联系电话已经在开会之前挂在了网上。同时,他们也表示,漫游费听证会应该通过电视、电台或网络全程公开直播,使之透明,以改变公众对听证会不公正的看法,让听证会真正达到社会听证的目的。
    李楯查阅了2005年中央各部委、各省市120多部听证规则,都没有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没有程序,那听证会和意见征集会就没什么区别。”李楯认为,“听证会”关键在于“证”——证言、证据的“证”。听证会的本义是提供一个场合,在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并公开论证。
    调查中,68.9%的人认为“有一些听证会还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反映民众的意愿”,82.7%的人认为“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消费者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不少人表示,消费者太弱势了,虽然人多,但聚不到一块儿。
    事实上,主办方已经为听证会做了积极的准备。据介绍,每一位消费者代表在接到正式聘书的同时,也收到了发改委寄过来的材料,包括电信运营商从2004~2006年的年报、漫游费相关介绍以及所有相关的法规条例。在听证会之前各地消协还召开了预备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运营商代表进行研讨,并将会议记录传给代表。
    尽管如此,仍有代表认为,消费者和运营商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应负有说明义务,经营者负有举证义务。来自湖北的消费者代表乔新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者代表之间在听证会之前没有交流,代表和运营商在来北京碰面之后也同样缺少交流机会,只是在预备会上短暂接触过。
    在我国,由于听证会研讨的成本、利润、价格等问题往往涉及一些垄断部门和企业,而消费者得到的资料又大部分由他们提供。因此,老百姓对这些持怀疑态度不难理解。
    “有‘沟’才有‘通’,听证会的沟通论证作用现在还发挥得不充分。其实,即使公众都能参加听证会,他们的意见也需要相关证据来佐证。没有人会相信无理取闹的公众,但是大家也不愿信任遮遮掩掩的垄断企业。”一位学者评论道。
  相关稿件
· 漫游费听证后拭目以待政府公信力 2008-01-24
· 严格保密是对漫游费听证会的讽刺 2008-01-23
· 手机漫游费听证:政府“中立”角色难扮演 2008-01-23
· 漫游费听证会上的一次掌声 2008-01-23
· 漫游费上限标准听证今举行 200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