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经受成本与价格“双高”考验
    2007-11-28    作者:李荣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实质性启动,各方普遍认为谈判难度空前巨大。虽然近期海运价格和现货矿价在小幅回落,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与此同时,中国主流钢厂宝钢对明年一季度钢价“开出了涨盘”,现货钢价也已连续数周处于上升通道,螺纹钢平均吨价已突破4000元大关。
  所有这些信息都在预示,中国钢铁业已逐渐进入成本和价格的“双高”发展阶段。高处不胜寒,风险在集聚,中国钢铁业面临考验。

“成本说”再次抬头的背后

  业内人士陶永根已在钢铁贸易领域“滚打”了10多年。钢铁业“谷底”与“谷峰”的几次轮回,他都经历过。他近日给记者谈了他的观察:最近市场上“成本论”又在抬头,成本对钢价的支撑力在加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在他的印象里,什么时候市场上“成本论”抬头,紧随其后的就是市场的波动和行业的调整。
  钢铁业成本压力的确“空前巨大”。据中钢协相关人士说,进口到中国的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今年以来已上涨了27%以上,9月份比1月份上涨近32%。今年以来,进口现货市场上印度铁矿石价格涨幅曾达到150%,屡创新高。
  矿石总费用中以前只占“小头”的海运价格,如今持续暴涨,成为“关注重点”。巴西至国内的矿石海运价去年末每吨33.4美元,进入11月份突破90美元,创历史新高。近日虽有回落,但依然处于93美元左右的高位。
  在此背景下,即将实质性启动的新一年度全球矿价谈判“前景微妙”。记者接触到的各方人士都认为“难度巨大”。而且,就在紧要关头,全球三大矿石巨头之一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向另一巨头力拓集团提出合并建议,给谈判增添“新一层迷雾”。
  据“我的钢铁”研究人员分析,虽然“双拓合并”建议遭遇全球钢铁业一片“反对之声”,最终结果还难以预计,但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矿业巨头正利用资源价格和产业相对集中的优势谋求更为巩固的“利益格局”。
  中国钢铁业“高成本”困境看来一时难解。据中国钢协的公开资料,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大中型钢企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同比上升11%以上;管理费用同比上升30%以上;财务费用同比上升42%以上。与此相应,其盈利水平逐月下降,9月份已比3月份下降2.86个百分点。

高价背后的“寒意”

  国内钢价在高位继续向上攀升。在此背景下,宝钢近日开出明年一季度钢价的“上涨盘面”引起广泛注意。
  但据收集到的相关分析来看,相当多的看法仅仅认为宝钢的“涨盘”是对今年第四季度价格的“一种补涨”以及出于消化成本压力的考虑。对于钢材市场今后的“上升空间”和活跃度则有相当的保留。
  从钢材现货市场来看,国内钢价已连续数周处于上升通道。特别是建筑钢材,上涨势头十分迅猛,国内主要市场主流规格螺纹钢平均吨价突破4000元大关,而且还在抬升,超出了2004年2月份的前期历史高点。这样的“高台运行”让一些市场分析人士有了“一丝寒意”:价格大涨同时意味着风险集聚。
  据分析,从目前来看,社会需求还比较旺盛,贸易商心态较稳。但细细分析,近期钢价上涨还存在一些偶然因素,比如不久前唐山地区钢厂受电力方面的影响,导致部分轧材减产。
  此间钢铁分析人士吴文章认为,目前原燃料成本涨幅已高于钢价涨幅;钢材出口减少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趋势,国内钢材供需状况将会有所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将处于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过程中,对钢材的需求也会有所调整。一旦高成本支撑不住高钢价,供求关系就要“做最后的发言”。

“过不好冬天难有温暖春天”

  两年前就有人谈论“钢铁业的冬天”。但这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产业却始终没有真正“入冬”,最多只是遭遇了“暖冬”,刚有寒意就回暖了。许多矛盾在“回暖”中被暂时掩盖了。
  宝钢集团相关人士认为,“长痛不如短痛,中国钢铁业不可能带着失衡的结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贾良群等业内资深分析师也认为,国内钢铁业肯定还有相当的增长空间,但深刻的调整在所难免。“过不好冬天难有温暖的春天”。
  高成本对钢铁业一方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结构调整的良机。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钢企整合重组要取得实质性成效,除了国家政策导向外,还需要借助“市场的推手”,压缩低效产能的盈利空间,形成企业整合的内在动力。
  同时,进一步理顺钢铁业的成本计算体系,建立资源、环保和人力成本的“基本底线”,有效控制产业总体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在相对合理的“生存张力”中,企业间的竞争就会逐步转向产品附加值、管理效率等有利于产业升级的“积极”领域。

  相关稿件
· 兼并重组良机乍现 国内钢铁业呼吁政策支持 2007-11-27
· 发改委报告:需求促使全国钢铁产量较快增长 2007-11-27
· 业内专家:明年钢铁价格将维持高位上涨趋势 2007-11-27
· 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反对必和必拓与力拓合并 2007-11-23
· 国际钢铁协会:必和必拓收购力拓将造成垄断 200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