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兴源于文化意识提升
“古匾横陈看千年科举兴衰,残额高悬评七百壮士得失。”这是悬挂在励志堂门前的一副对联。励志堂是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的展厅。9月,这座位于高碑店民族文化村附近的博物馆将正式对外开放,姚远利是这里的馆长。 “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关注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加上北京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民间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也在情理之中。”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说。 近年来,民办企业和个人建立民间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民办博物馆已成为北京新开放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乱世存金银,盛世兴收藏。“随着藏品的增多,民间收藏家不再满足于个人欣赏藏品,而是与大众一起分享交流。因此,不少民间收藏家纷纷投入到兴办博物馆的行列中来。”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舒小峰表示。 “这些匾额,见证了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我开这个博物馆就是想以这些科举匾额为主线,以科举文化为切入点,为国民提供一个了解国学的平台,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姚远利抚摸着一块明代石制科举匾额说。 据舒小峰介绍,北京市博物馆没有一家盈利,缺少政府财政拨款的民办博物馆更是如此。 对此,姚远利表示,如果博物馆是赚钱的行业,那中国早就遍地都是博物馆了。我们开办博物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希望通过与大家分享收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间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科举匾额博物馆里有个镇馆之宝:国内仅存的一座元代科举门。元代士子对朝廷不重视科举非常不满,立了这座石门期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除了科举门,姚远利的博物馆还收藏有木匾、石匾和砖匾共500余方。 姚远利指着一方木质的匾额说:“厦门大学科举学专家刘海峰来这里参观,他说我收集了国家博物馆没有关注的文物,为大众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窗口。你看这块张之洞给他同乡题的匾额,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到它,要不是我把它买了下来,现在恐怕早就没了。”匾额上写着“望重圆桥”,字体雄浑有力。 民间收藏家出于爱好,系统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博物品,有效保护了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 今年5月开放的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位于丰台区宛平古城内,馆内收集了北京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间玩具近千件,还设有百米长的北京城市街景微缩景观和京剧戏台。游客可以观看旧京街巷,并亲自参与拍三角、跳皮筋、耍羊拐、跳格子等儿时游戏。 创办人张毓隽表示,儿时在胡同里的生活质朴而亲切,这种纯粹的老北京生活方式应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于是,他便开了这个博物馆,将老北京吃、喝、玩、乐浓缩到馆中,全方位再现老北京生活。 刘超英认为,私人博物馆有效填补了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空缺,使博物馆的种类更加丰富。
资金来源单一成发展瓶颈
“资金来源单一,是私人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刘超英说。在国外,私人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广泛,除了私人资金,还有基金会、慈善捐款和公司的赞助。我国的私人博物馆基本上只能靠举办者的私人资金维持运营。 张毓隽表示,博物馆每月纯收入须达到1万多元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而他的博物馆目前离这一目标差距还很大。 “不算在藏品上面的投入,光建设博物馆就花了约800万元,我这些年的积蓄基本上都花在这个博物馆上了。除此之外,每年需要约60万元的资金才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如果两年后博物馆还是赔钱,就只能关门。”姚远利说。 此外,缺少宣传也是限制私人博物馆发展的原因之一。刘超英介绍,近段时间,北京市文物局的市民留言中,不断有市民询问私人博物馆的地址、联系方式。普通参观者若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私人博物馆,需要通过辗转多次才能如愿。 “博物馆是展现中华文化的窗口,对它的宣传需要全社会持续的努力。”刘超英呼吁政府尽快制定税收方面对博物馆的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