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发布的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金融机构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少增5938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居民户活期存款同比多增404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6343亿元。
愈加明显的存款活期化趋势引发人们关注。事实上,自去年5月份以来,随着众多股民在“牛市”财富效应“感召”下纷纷入市,股市对居民储蓄的分流作用不断显现。这一趋势在居民储蓄存款额的变化中得到了体现。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0月人民币储蓄存款比上一月减少76亿元,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的首次月度储蓄存款下降,2006年全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
而进入2007年以来,在物价上涨、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日趋活跃的证券市场和升值潜力较大的楼市,股市、楼市以及其他诸多市场的财富效应不断显现,居民储蓄分流仍在延续。
“目前出现的存款活期化趋势,是股市、楼市等财富效应对居民储蓄分流作用的结果。从总量角度看,这种分流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一直受到多方诟病,目前已突破17万亿元的巨额居民储蓄也被看作是“笼中虎”,其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令人担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储蓄出现分流正在令中国的“高储蓄病”有所好转。他指出,“居民储蓄存款向其他渠道分流是好事,这说明居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程度增加了,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近期防止经济过热的多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存款分流势头已经有所减缓,贷款增速逐步放慢,贷款投放节奏趋于平稳。央行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041亿元,同比多增4933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678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出现今年二季度以来居民储蓄首次正增长。
但有关专家预测,储蓄存款增幅下降的趋势近期不会改变,并且资金流向将更趋多元化。
一方面,随着投资品种的丰富,居民储蓄将继续被分流。从目前情况来看,将储蓄资金转向证券投资,居民的资产配置偏好并未出现改变,甚至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据央行6月份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购买股票和基金意愿空前高涨,储蓄和消费意愿连续走低。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居民认为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比例超四成,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成首选,改变了以往依次为储蓄、消费的习惯排序模式。
另一方面,除了股市和楼市的分流作用之外,实体经济投资与消费也是导致居民储蓄变动的两大因素。由于居民消费与储蓄一直都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的持续增长,将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减缓储蓄增长的作用。
为此,针对较为明显的存款活期化倾向,有关专家提醒金融机构:应对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予以高度关注。由于居民储蓄的减少和活期化趋势的加剧,将会加大储蓄存款的波动性,同时还会加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此时如果大量增加中长期贷款,将会导致风险加剧,金融机构应重视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