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劳动力价格高昂,所以无论是当地品牌还是外国品牌,都很难见到“瑞典制造”、“丹麦制造”等字样。但如果问售货员哪些产品是“中国制造”时,他们一时也答不出来。用斯德哥尔摩大学华人经济学教授房晓辉的话说,在北欧,“中国制造”已经是“大隐于市”了。
房晓辉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瑞典人的印象中,“中国制造”是“中国特色产品”的同义词,因为那时候瑞典人认为,“中国制造”便是丝绸、陶瓷、茶叶等。此后,瑞典人开始接受并习惯了“中国制造”,并将之看作“廉价商品”的同义词。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相比,“中国制造”是最便宜的。现在,“中国制造”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同义词。他说,在瑞典乃至整个北欧,包括诺基亚手机、宜家家具等北欧品牌商品,很多也是中国制造的。
瑞典《每日工业报》记者埃德斯特罗姆有同样的看法。他说,瑞典的强项是科技和资金,而中国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市场,二者的“强强联合”对两国乃至世界都是有益处的。就目前一些国家对“中国制造”的指责,埃德斯特罗姆颇不以为然。他说,瑞典市场上的“中国制造”就几乎没有出过问题,关键是瑞典进口商按照产品标准严格控制进口产品质量。比如中国生产的香肠,淀粉含量往往比欧洲的高,这是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生产的,欧洲完全可以不进口这种产品,但不能因此说中国香肠有问题。
房晓辉认为,今后“中国制造”会有一个“变”,即领域覆盖的多元性;也有一个“不变”,那就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这个“变”与“不变”是由中国自身发展、劳动力优势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因素决定的。人们应首先认清这个事实,然后再去为“中国制造”提供一些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报斯德哥尔摩8月5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