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北京举行。包括北京奥组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联想集团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此会,吸引了大约2000名“海归”人员前来应聘。然而,与人们预想中“海归”应聘应有的轻松自如相反,参与此次招聘会的“海归”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
北京奥组委:想说爱你不容易
招聘会上,最受“海归”们青睐的就业单位就是北京奥组委。一个负责国际事务联络的部门仅提供58个招聘职位,却在3个小时内就收到了400多份简历。这一数目还在持续刷新。其中原因正如一位前来应聘的钱小姐所说:“尽管在奥组委服务只是一种临时的志愿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能丰富阅历,是一段很好的经历。” 然而,与求职者们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组委招聘人员掩饰不住的失望。据介绍,由于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所学外语都是英语,而非奥组委所需的语种,一些职位根本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比如说规定应聘美洲事务联络职位的人必须会西班牙语,但是前来应聘的人却大都不符合要求。还有一些职位要求应聘人员掌握两门以上外语,就更少人敢来“问津”了。
高校和科研机构:薪酬最低3000元
与奥组委招聘展位前热火朝天的情形对比鲜明的是: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却遭到了“海归”们基本一致的“冷遇”。因为他们开出的薪酬待遇一般在月薪3000元到4000元左右,这与大部分“海归”月薪6000元到8000元的期望值相距太远。 一位在英国拿到MBA学位的留学生说,如果月薪少于8000元,他以后结婚、买房都会有很大困难。因为他在英国读书两年,学费生活费约花了50万元,家里已经没有能力再给他提供经济支持了。 而对于前来招聘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尽管“海归”人员的国际视野能为单位的教学或者科研工作带来便利,但是在工资待遇上却只能与同年招聘进来的国内博士生基本持平。对于一些待遇良好的企业来讲,这一工资水平与大多数国内的本科生拿到的工资也差不多。这固然是因为“海归”人数增多,造成贬值,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用人单位已经不再迷信“海归”这个身份,他们真正看重的还是应聘人员的能力和工作经历。比如说,相比众多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却连语言能力都没有过关的“海归”们,那些在国外拿奖学金或者自己打工赚取留学费用的“海归”们显然更受用人单位欢迎。而那些自费出国,且只是留学一两年的“海归”们则很难在招聘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柳暗花明:成功的大门依旧敞开
尽管此次招聘会上出现了一些异于往年的现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已开始尝到“海归”人才的甜头,向符合条件的“海归”们热情地抛出了橄榄枝。除了上文所说的在国外拿奖学金或者打工赚取留学费用的“海归”们很受重视以外,“海归”中的高端人才,如在海外有学术成果或有较好工作经历的博士生也同样非常抢手。招聘他们的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外,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它们出于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求而对拥有高学历和国际视野的“海归”人士青睐有加。 除了应聘这种传统的“找工作,谋生存”的方式,自主创业也是“海归”不错的选择。在本届科博会的展场,组委会还为想要将手中的知识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海归”们提供了两个推介科技成果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的专场。这使得“海归”们自主创业的道路不再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