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意欲染指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呼声喊来已久。然而,在近期监管层放出“企业年金向外资开放速度加快”信号后,外资保险的反应却远没有预期来得高。 “不是不想,而是很难。”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团险部负责人道出了其中原委。在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公布后,其所在公司就对选中的37家机构进行了逐一分析,以寻找自己下批入选的可能性。 在研究第一批名单后,上述负责人下了一个结论:在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四种身份中,每家机构一般只能获得一到两种身份,而从入选机构的行业性质来看,托管人均为银行,受托机构为信托及养老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人为基金、养老保险及资产管理公司,非专业性保险公司唯一有机会入选的只有账户管理人这个身份。 在他看来,如果只能取得账户管理人这一个身份的话,外资保险公司在整个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中,将无法掌握一定话语权,基本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在企业年金领域,虽然在产品及经验上外资有优势,但在市场份额上与中资保险相比则相对失色,看重本地渠道优势的银行、基金公司等自然较倾向于选择中资保险进行合作。” 徘徊在企业年金市场边缘的外资保险,急需找到一种进军国内年金市场的最佳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方尚未明确企业年金向外资开放至何种程度的情况下,外资保险不妨通过设立养老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进行一揽子运作企业年金,方能在企业年金市场掌握一定主动权,以从企业年金市场上获得一定利润。” 而荷兰全球人寿的这种与现有机构资本联姻的模式,又不失为一个范本以供外资保险借鉴。尤其是在金融机构牌照难求的情况下,参股已成规模、且已具备或将具备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机构,是目前外资保险疾步进军国内年金市场前较为可行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