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宅於村办公用电脑、买卖靠网络、治安有“全球眼”……信息化应用已经深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根据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的战略,以下宅於村为代表的农村信息化应用较为领先的地区,正朝着“数字新农村”和“数字新农民”的目标大步迈进。
“一村一市场,是我们这里农村的一大特色。
下宅於村已进行了产业转型,大多数村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主要进行塑料化工原料的交易。台州市塑料化工市场就坐落在这个村里。”4月13日,在前往台州路桥区下宅於村的路上,随行的同志向记者介绍道。
不同于想象中的热闹,下宅於村静悄悄的。
在村委会的值班室里,保安樊士兴正瞄着面前的“全球眼”显示屏,上面切换着全村16个点的监控画面。二楼办公室里,值班村委於晓黎则在用电脑上的“农讯通”平台给村民们的手机发短信,她一边跟我们打招呼,一边“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一行文字快速出现在桌上20英寸的宽屏液晶显示器上:“明天下午2点到5点,自来水厂检查维修要停水,请做好准备。”
走过整条街道,记者发现,沿街的铺子都敞开着,店主们却无起身迎客的打算,每个人都对着电脑聚精会神地移动着鼠标:105号店的罗华清正在线观看着期货;118号门店的於卫敏则在进行网上支付,“昨天刚从网上接了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大单子,今天得赶紧给原料供应商打款争取早点拿到原材料。”
这就是我们刚到下宅於村感受到的村民的数字生活,这也是我们见到的农村信息化应用较为领先的地区之一。
数字化建设进村入户
之前的下宅於村并不是这样。和浙江省很多农村一样,下宅於村早已不再是靠耕作农田为生的传统农村。该村共有87户农户,90%以上的村民以塑料原料加工销售为生,村里几乎每户都是家庭作坊———前面是门店,后面是工厂。
“那时候,我们为了解塑料化工的市场行情以及买卖讯息,一年要花上几个月去外地专门打探。由于消息的闭塞和滞后,销路很窄。”於晓黎记忆犹新。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市场,下宅於村的治安尤其重要但却非常差。店铺里值钱的东西经常不翼而飞,混乱的市场里也时有碰撞事件,肇事者却常逃之夭夭。
此外,作为沿海城市的乡村,下宅於村也常常受到台风的危害。那时的村干部,只好挨家挨户地去通知,许多农民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
下宅於村的变化得益于整个浙江农村的数字化建设。2002年,浙江省开始了对“数字浙江”宏伟蓝图的勾勒,“数字新农村”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5年11月15日,浙江省3544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与此同时,村村通宽带工程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也开展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下宅於村的电话和宽带入户率在2002年达到了100%。
浙江农村的数字化建设将信息之路铺到了下宅於村村口,而下宅於村变化如此之快的另一个原因则由村民罗华清做出了解答。做生意有8年之久的他,见证了下宅於村的宽带用户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在他看来,浙江农民模仿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如果一家装了宽带,另一家看见了觉得实用就会跟着装,这也是浙江农民善于经商的原因所在。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下,浙江电信等运营商加深了对农村信息服务的投入和挖掘,以下宅於村为代表的许多农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如今的下宅於村,数字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全村87户村民共有143台电脑,手机人手一部,户户有小汽车。
利用信息工具,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同时,信息手段也保障着村民的生活安全。村里的保安樊士兴为我们描述了新近发生的两件事:2006年11月,监控时发现有人偷走了村里停放的一辆电动车,我们追到上泽桥给追回来了,失主自己还不知道丢了。去年村里还有一位老太太被摩托车撞了,肇事者跑了,回放监控录像认出了肇事者,最终抓住他还让他赔偿了老太太的医药费。
目前,台州电信为下宅於村安装的这套“全球眼”共设有16个监控点,每个监控点的监控范围在50平方米,初期安装花了20多万,每年的使用费则是1万多元。对于这笔不菲的投入,村支书於正福有自己的一本账:1个保安1年的工资需要2.5万,10个保安1年的工资就可购买这套“全球眼”了,而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多雇10个保安的效果远没有“全球眼”那么好。
於晓黎感触最深的则是如今村里应对台风等灾害也变得容易了。去年,当获悉超强台风“桑美”要来时,於晓黎通过“农讯通”立刻给全村303位农民每人发了一条抗台风短信。同时,所有的固定电话则被电信免费开通了抗台风的彩铃。这么多服务手段的融合交汇使下宅於村的村民都在第一时间最大可能地获得了灾情消息,从而避免了各种损失。
信息手段也开拓了村民的文明意识。从两年前开始,下宅於村有了自己的村级网站,村务管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村里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决策、干部报酬、财务收支、宅基地安排、计划生育、农民负担等内容实行了网上的全面公开,并接受村民通过网站来查询。
於卫敏们面临的新问题
从村委於晓黎到私营企业老总於卫敏,记者采访的多数村民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都令人惊讶,他们早已不局限在网上查询信息了,电子商务已被运用。
於晓黎在一些塑料网上注册申请成了会员,每年要向网站交纳近3000元的费用,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到自己最关心的市场行情和买卖信息,这些网站也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交易的成功率。
不到30岁的於卫敏有80%以上的外贸交易都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的,他的公司是google和阿里巴巴的排名“座上客”,还曾是阿里巴巴的宣传典型。
目前,於卫敏通过网络,把生意做到了欧、美、非等地,一年花费的网络使用费高达几万元。
而每年为各种塑料专业网站缴纳会费高达4万元的罗华清前几天刚在网上做成了一单生意,这也再次验证了他的那句话“钱不是白交的”。
尽管如此,於卫敏仍感觉自己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他告诉记者,一些专业网站不实用,“大部分网站只能满足查询信息的功能,真的要想达成交易很难,因为网上的交易信息往往并不准确,有的甚至是网站自己为吸引会员而设立的噱头。”
这一点也正是当前困惑於晓黎和罗华清等村民们的主要问题之一。
“数字新农村”快速推进
很显然,以下宅於村为代表,浙江农民不仅在经济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农村信息建设和应用上也领先了一步。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浙江开创了许多特有的模式:2005年在“农技110”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百万农民信箱”工程,首创了作为全国3种党员远教模式之一的浙江广电模式,并开创了一系列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作为国务院确定的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浙江也率先达到了工作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9月,全省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已达116万户;截至2006年10月,已完成省远教平台和24000个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入库教学资源7000小时,覆盖70%乡镇村;截至2006年12月,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100%,农民参合率85%。
以下宅於村为代表的浙江农村信息化发展,早已迈过了起步阶段。从2007年起,浙江加快了建设“数字新农村”的发展步伐。
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只有在信息内容的服务和应用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数字农民”的别样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