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将再次实施“国退民进”的私有化改革
 拟出售部分具有战略价值固有资产
    2010-08-17    作者:记者 赵志鹏/莫斯科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6月18日,第14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当天,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致辞。(新华社发)

    “俄罗斯又要出售国有资产”,“私有化2.0版”,“第三次私有化浪潮”……7月29日俄经济发展部部长纳比乌琳娜公布2011-2013年对11家“重量级”国企进行私有化,出售部分资产,媒体纷纷作出不同的解读。

  待售资产质量较为优良

  据俄媒体报道,这11家国企和国有银行分别是: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统一电力系统联邦电网公司、俄罗斯水电公司、现代商船股份公司、俄罗斯农业银行、外贸银行、储蓄银行、俄罗斯农机租赁公司、俄罗斯酒业公司和联合谷物公司。俄政府拟出售的股权从3%至49%不等。出售完成后,俄政府仍将拥有统一电力系统联邦电网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现代商船股份公司各75%的股权,其他8家国企和银行中政府的持股比例均为51%,也就是说减持资产后,俄政府仍对这11家国企和银行保持绝对控股地位。
  上述国企和银行都堪称各自领域的“巨无霸”,战略地位重要,资产质量较为优良。如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为俄最大的石油公司;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统一电力系统联邦电网公司分别为俄罗斯国家石油干线运输管道和国家主干电网的运营商;储蓄银行和外贸银行分为为俄第一和第二大商业银行。其他企业也在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筹资与改革并重

  俄政府为何在经济稳步复苏的情况下变卖家产呢?从俄官方表态和媒体解读来看,此次大规模出售国有资产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远打算。
  短期目标——筹钱。爆发于2008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俄罗斯经济,俄经济连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2009年GDP骤降7.9%。为挽救经济,俄政府大幅增加开支,时隔多年后再次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俄财政部预计今年财政赤字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4%。根据俄政府上月公布的未来三年预算方案,2011至2013年,俄预算赤字将分别占GDP的3.6%、3.1%和2.9%。以2011年为例,预算赤字将高达1.8万亿卢布。由于俄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储备基金几近枯竭,变卖国有资产是俄弥补赤字的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俄政府计划从11家国企的私有化中获得200亿至300亿美元。不过有专家估算,以目前的市价计算,11家国企待售资产远不止这个价码。
  长远考虑——推动结构性改革。俄政府希望私有化来降低目前过高的国有成分比重,推动结构性改革,促进民间投资,改善国企的经营管理。纳比乌琳娜表示,国企私有化虽然是弥补俄联邦预算赤字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但同时私有化也是为了推动结构性改革。她说,目前俄罗斯经济中国有成分过高,应当逐步降低,“我们希望开展竞争,发展私有经济”。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目前俄罗斯国家资本在银行领域的比重高达60%,在加工工业中的比重为50%,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比重为45%。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教授阿布拉莫夫指出,即使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这一比重也明显偏高。
  梅德韦杰夫总统上台后,大力主张发展创新经济,推动经济现代化。他近年来多次批评俄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和创新意识,要求对垄断性企业进行结构性改革,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今年6月,他宣布将战略企业数量削减到原来的20%。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旨在为俄国企大规模私有化创造条件。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通过私有化筹集资金这一短期目标容易实现,但搞活国有企业的长期目标能否实现,目前还难下定论。

  此私有化非彼私有化

  对于本次变卖国有资产,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私有化2.0版”,与上世纪9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作对比。也有人将90年代私有化的两个阶段——“证券私有化”和“抵押拍卖”分割开来,将这一次称作“第三次私有化浪潮”。其实,不管如何划分,这一次的私有化与上世纪90年代的私有化有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上世纪90年代的私有化主要是为了迅速地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过渡,所以政治色彩更加浓厚;而此次私有化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动机更加单纯而务实。
  再者,两次私有化的背景和手段不同,结果也不会一样。上次私有化的教训和损失远大于经验和收获。由于当时俄相关法律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居民缺少市场经济和资本意识,加上经济形势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商品匮乏,许多民众用政府发放的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只换得一两瓶伏特加酒。证券私有化的操盘手、时任俄国资委主任的阿纳托利·丘拜斯所谓“每张私有化证券价值抵得上两辆伏尔加轿车”的说法成为笑谈。结果是国有资产被严重贱卖,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最终形成叶利钦执政后期寡头掌控经济命脉、主导政局的局面。
  新一轮私有化尚未正式展开,有人担心重蹈上次私有化的覆辙,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俄市场经济格局基本形成,政府采取的也不再是全民私有化的政治手段,而是采取以市场行情为基础、面向机构投资者、价高者得的经济机制,并且聘请了国内外20家知名投行作咨询。这种情况下,国资贱卖的可能性显然不大。此外,本轮私有化后,政府对战略企业仍保持绝对控股权,加之梅德韦杰夫与普京的权力组合对政权的掌控能力远非叶利钦时期所能相比,因此,不管本次出售国有资产能否达到改革之功效,至少不会导致经济和政治大权旁落。
  两轮私有化的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上世纪的私有化堪称全面私有化、“世纪大拍卖”,最终变卖的国有资产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此次出售的仅仅是少数国企的少数股权。虽然按照政府的计划,2013年后仍会有大型国企出售资产,但政府保留对战略企业的绝对控股权是本轮私有化的前提。因此,此次私有化只能称得上是局部私有化。

  各方反应不一

  出售国有资产的计划一经公布,在俄经济学界和金融市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鼓掌欢迎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在少数。
  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奥辛为代表的保守派经济学家指出,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来解决财政问题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国家将失去“未来的依托”。他强调,出售国有企业股权后,国家将失去大笔非税收性财政收入(指红利)。
  不过,赞成私有化计划的自由派经济学家目前似乎占据上风。俄经济学院院长谢尔盖·古里耶夫与耶鲁大学教授奥列格·齐温斯基8月3日在俄罗斯《导报》上联合撰文指出,出售大型国企和银行资产是今年俄经济领域的一个好消息。两位经济学家认为,对宏观经济而言,私有化有利于推动经济改革,催生市场机制,刺激经济增长;就微观经济而言,引进私人投资者将使相关国有公司运作更加规范透明,从而提高这些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俄“复兴资本”投资公司首度经济学家阿列克谢·莫伊谢耶夫指出,俄内债市场规模太小,对外举债负面效应太大。相比而言,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是填补预算窟窿的更好办法。
  俄股市将这一计划视为利好消息,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上涨。金融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待售资产均为俄经济领域的优质资产,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日趋明朗,这些资产具备升值空间,有望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追捧。
  外国投资者对俄拟出售资产一事作出积极反应。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克劳斯·曼戈尔德指出,德国公司正积极准备参与俄新一轮私有化进程,并且已经同俄官方进行过协商。但他同时指出,只有在获准参与待售企业经营决策的情况下,德国投资者才会对收购这些企业的少数股权感兴趣。他认为,来自亚洲的投资者将与欧洲公司展开竞争,而中国将会力争获得俄罗斯的原材料资产。

  相关稿件
· 俄启动第二轮“国退民进” 2010-08-05
· 俄再次大规模出售国有资产加速“国退民进”进程 2010-08-05
· 俄欲再度“国退民进” 削国企特权 2009-10-23
· 南京中商:“国退民进”促使管理改善 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