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治理:截住“流失”的财富
水利部规划十年内投资600亿元治理革命老区水土流失
    2010-08-04    作者:记者 白田田/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四川省会理县铜矿村治理前(1993年)。

    图为四川省会理县铜矿村治理后(2005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严重的水土流失却成为很多革命老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掣肘。一些地区经过长期的水土治理后,实现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往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加大力度治理革命老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利部目前已经编制完成《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将按程序报批。该规划涉及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91个县(市、旗、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万平方公里,2010年至2020年的规划总投资为652.52亿元。

  历史欠账留下贫困根源

  从陕北到赣南,从太行山到沂蒙山,革命老区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偏远和贫瘠。
  早在2005年至2007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成的团队对革命老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不容乐观:革命老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有的高达70%至80%。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位于四川省会理县城以南27公里的铜厂沟小流域曾经就是一个“干巴沟”,该小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有16.64平方公里,占幅员的比例达到70%。
  因为水土流失严重,铜厂沟小流域内是十年九旱,亩产不到两百斤。90%的农户缺粮,种庄稼是“田等雷响,地等雨来”,遇上五、六月不下雨,别说农业生产,就是人畜饮水也成问题,一家人用一小盆水洗了脸再洗脚,舍不得倒掉还要喂牲口。房屋则一律是又低又矮又黑的土掌房和茅草屋,年年干风季节就有火烧房子的事故发生。
  水土流失和贫困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会理县,长期以来,为发展地方经济,毁林开荒、开矿、修路、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1980年前全县有耕地46.42万亩,1998年全县耕地面积升到62.8万亩。而新开垦的荒地往往又是陡坡地,极易产生水土流失,使耕地肥沃表土层日益减薄,每年剥去的土层难以被人们察觉而忽视,到可以直观地发现这种危害时,土层已所剩无几,甚至基岩裸露,已失去了农业的利用价值,治理也相当困难。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泥沙淤积、干旱洪涝灾害加剧,影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危及生产和生活环境,成为当地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主要障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家对水土保持这样的基础性工程投入严重不足,结果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形成了长期的历史欠账。

  “黄土坡”变成“果粮仓”

  198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以革命老区为主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至今先后开展了四期工程,实施范围涉及陕北、赣南、闽西北、太行山、大别山、桐柏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区。截至2009年底,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4.3亿元,综合治理小流域25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素有“红色沙漠”之称的江西兴国县,经过20多年重点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0年的1899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758.4平方公里,下降了60%,山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8.8%上升到目前的72.2%,有林地面积由340平方公里增至2121平方公里,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得到了合理调整,全县河床普遍降低40厘米以上。昔日的“江南红色沙漠”,如今林草葱郁,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据了解,项目区治理前后相比,人均基本农田在北方增加1亩至2亩,在南方增加0.2亩至0.3亩,粮食产量翻了一到两番,年粮食总产增长了26.4%,人均产粮增加105公斤,稳定地解决了群众的基本口粮问题。
  位于会理县锁水沟小流域的黎溪镇锁水村三、五社,过去被称为“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治理前650亩坡耕地只能种植产量颇低的玉米、秋乔、巴山豆等杂粮,平均亩产粮食200斤左右,产值110元。经过第二期坡改梯治理后,次年种植烤烟产值达44.93万元,成为治理的典型示范片。另外几个小流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也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成了高产稳产良田,种上了烤烟、石榴、玉米等粮经作物。
  如今,不只是在荒山上面种植庄稼、放养牛羊,水土保持建设工程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用刘震的话说,这是一种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兼顾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据统计,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左右,500多万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栽下石榴树,引来金凤凰”

  位于铜厂沟小流域的鹿厂镇铜矿村,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采取了承包、股份制、独资、合资联办、劳资合作、“四荒”拍卖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调动全社会治山治水,如今已拥有8000多亩层层叠叠的石榴树。
  依靠水土治理,铜矿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矿”,吸引了许多单位和个人前来投资开发。四川省农牧厅投资100多万元,开发荒山400亩;州、县农业部门投资100多万元,开发400亩,县经委投资20万元,开发荒山100亩;凤营乡农民张恒杰投资30万元,开发荒山200亩;原本村干部的董以军,辞去黎溪镇副镇长的职务,第一期工程投资150万元,购买荒山2000亩进行开发;成都养猪大户王潘明投入资金超过200多万元,开发治理荒山1000亩,石榴产量已达到100万斤。
  外来投资户的投资开发,使得铜厂沟的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的治理与开发利用。如今的铜厂沟,层层梯田,处处水池、沟渠,条条机耕道,山沟低矮处,一座座拦蓄饮水工程,己将天然降雨量的80%拦蓄在蓄水工程内。
  引来“金凤凰”的同时,“走出去”也成为可能。2007年,铜矿村与上海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签订了石榴首批出口至欧洲的订单,400吨优质石榴成功销往欧洲市场。2008年,石榴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总产值2250万元,人均纯收入1.3万元。

    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破茧之旅

    由“火焰山”到“林果山”的渐变,是长汀的一次破茧之旅。

    [观点]水土流失是制约老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经济参考报:198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以革命老区为主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至今先后开展了四期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相关稿件
· 水土流失的元凶又是什么? 2010-07-22
· 水利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还需四五十年 2009-06-30
· 陈雷: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达100万亩 2009-04-13
· 水土流失现状摸清 2008-11-21
· 调查显示:我国近四成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 200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