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扩大内需:体制与政策”形势分析会综述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专家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方式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有专家提出,进入新阶段,我国国民消费转型升级趋势明显,但生产主导型发展模式制约了消费升级,使我国从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适应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根源在于国内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为此,扩大内需,不仅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也是后转型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有专家指出,从中长期看,扩大内需是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一是扩大内需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联。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成就是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人力资本的积累还远不到位,促进人的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二是扩大内需是实现共享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专家指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实现共享式发展,而仅扩大外需很难做到。三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的基础上,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相关需求,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专家明确表示,未来即便外需得到有效恢复,还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新阶段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详细]
孙立平:们体制的某些方面是抑制内需的
  我们是在体制和政策的层面上讨论内需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一个难点:中国现在有关内需的政策和体制可能正好是相反的,换句话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扩大内需的,而我们的体制其实是抑制内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跟政策和体制的话题有关。
  我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城乡差距的问题,我们讲了这么多年,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刚才说了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为什么会这样?[详细]
 
巴曙松:平衡增长格局为什么会持续一段时间
  转型的微观主体是企业,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看看企业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特别是一些外贸行业的企业。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尽管2008年底以来,不少外贸企业遇到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很大部分,还是坚持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外贸业务,较少的企业愿意向拓展内需转型,近期推动的一系列降低出口退税等措施,尽管不能直接促使其扩大国际市场。[详细]
迟福林: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亟待破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处于生存型阶段,扩大社会产品供给,满足私人产品需求是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此,经济增长以追求总量为目标,注重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过去30年内GDP保持接近10%的年均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50%左右的高位;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发展型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详细]
 
陈淮:扩大消费又有新特点了
  中国扩大内需,也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就开始面对这个问题,1998年我们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过一个“过剩经济”的课题,那个时候我们认为短缺已经让位于过剩,供和求的对比关系中,供大于求成为失衡的常态,供不应求是失衡的特殊现象。1999年中央提出,扩大内需要成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今天,我们扩大内需又有新特点了,扩大消费又有新特点了。[详细]
高尚全:深化改革,力争做到“四个避免”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以资源环境为例,过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在我们价格改革滞后的同时,现行资源税负过低,而且征税范围过小,也是低成本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我们一些资源型企业到海外上市,由于我们的税赋很低,结果污染留在我们这儿了,海外的投资者得到好处。因此,加快资源价格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机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