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结束,不管经过了怎样愉快或不愉快的讨论、争执,不管最终的结果是不是让全世界都满意,中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低碳转型,已是中国经济的必走之路。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马里兰大学教授、能源问题专家李运奇。他告诉记者,在过渡能源出现后,美国的减排目标将成为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结果。而这一点,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来说,很有启示。
新能源能引领美国经济吗
日报:美国提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你认为这是一个压力很大的目标吗?
李运奇:2009年12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意思是随着技术进步,美国可以大量开发页岩气作为桥梁式的燃料(bridge fuel),这种页岩气的碳排放是煤炭的1/2,而它的储量将使美国成为天然气方面的“沙特阿拉伯”。如果按照现在美国的用电水平,储藏的页岩气可以满足100年的需要,而如果替代所有能源,则可使用14年。 所以如果美国能够实现用页岩气来替代煤炭,而且是大规模替代,那么17%的目标就较容易达到。当然,这里面有个技术突破的问题,还有就是在用地和税收上的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日报:奥巴马当初出台能源法案,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希望新能源能够成为未来经济的亮点,现在看来这能达成目标吗?
李运奇:你可以发现,近一年美国能源政策的变化是很微妙的。美国50%的发电从煤炭中来,奥巴马上任之前称他要对煤电厂征收重税,让所有新建的煤电厂都破产倒闭,但他上任之后,人们并没有看到这类重税和煤电厂的破产倒闭。 近段时间来,华盛顿的调子开始发生变化,政策比奥巴马刚上任时的雄心勃勃要低调很多。 在经济危机中,强硬地去调结构,成本太大。美国的能源企业基本上都是政府补贴的,天然气产生一兆瓦电的补贴是0.25美分,但是用新能源的话,就需要补贴25美元,是前者的100倍。 新能源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加价,因为它的成本非常高。从长远角度看,初期的高成本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美国整个经济正在从衰退当中复苏,这样的高成本和加价可能会打断经济复苏, 让经济再度陷入泥潭。 新能源能不能够成为一个亮点,现在还说不定。美国的经济总量这么大,你要通过新能源来把所有经济都带动起来,可能性不是太大。 日本搞了这么多年的清洁能源,最后经济还是一蹶不振。所以,那都只能是一个方面。你想要能够影响到整体经济,仅仅通过新能源不是太现实。
对新能源期望不能太大
日报:中国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经济转型也得依靠新能源产业,对此你怎么看?
李运奇:从总体经济上,我感觉这个说法有点过分。我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经验性的数据和有说服力的论证来支持这个论点。新能源产业对经济能有多大的影响,还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测算。 我认为,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整粗放的经济结构。比如能耗太大,出口附加值太低,产品档次太低,这些都不是新能源能够解决的。
日报:2009年无论是舆论还是资金,都非常看重新能源产业。但是现在也有声音出来说,新能源不能搞得太热,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李运奇:我主张这种理性的态度。我们不能一下子“砍断狗尾巴”,即休克疗法,这种效果肯定不会好。我觉得现在政策走向就是在分段走。真正懂得中国国情的人,他们最后走的都会是一条稳健和渐进的道路,就如同中国的改革一样。 从市场角度来说,也不能一步就跨到新能源,这需要一个过程,就是先过渡到天然气。 新能源占能源结构的10%,但我们要谈的是占50%甚至100%。你能做得到吗?毫无疑问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成本太高昂了。所以从能源安全和能源自立这个角度考虑,如果要达到50%~60%,你就必须用其他能源。其他能源用什么呢?现在看来比较可能的,就是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天然气。 其实在能源自立和能源安全上,硅谷也不是很看好新能源,硅谷很多风险投资基金就表示,至少在目前来说,还不可能依靠新能源在10年内达到能源自立和能源安全。
日报:如果我们不能对新能源期待更多,那么制定未来的能源战略该注意些什么呢?
李运奇:其实美国发展页岩气的事情可以给中国很多启示,分步走是比较合适的。 我觉得第一步,还是要依托中国的传统能源,第一步先要搞清洁煤。还有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在中国的蕴藏也很丰富。但是这都需要相当的技术。我觉得中国减排的第一步,应该走从“煤”变“气”的这条路。
日报:我注意到,你并不太赞成利用配额制来实现减排?
李运奇:中国要实现自己的低碳转型之路,我个人认为,开征能源税、让市场发挥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从经济上测算,比如对ABC三个有着不同减排成本的排放企业,我硬性配额给各个企业同样的排放量,或者,我向他们用同一税率征税,这两种办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本就完全不一样。从社会成本来说,征税更有效率。 现在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10年的减排目标,我觉得可以把分配配额和征税结合起来使用,先从一个区域或行业分下去减排指标,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可以用税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算出最优税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