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009年,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带队考核了东三省2008年节能目标进展。“做得都还不错。” 李仰哲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依然会有节能方面的约束指标,并且约束力度不会减小。 追溯到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中,为了实现扭转粗放经济发展模式,首次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五年中累计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 距离完成指标的时间还有一年,根据已经披露的统计,目标的实现还比较顺利。前三年(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2009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尚未公布,但国家发改委不久前曾发表官方预计,2009年的能耗数据同比“将有较大幅度降低”。 为了落实 “20%”,在去年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经中编办批复国家发改委设立了“国家节能中心”,由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原副局长李仰哲担任主任。中心任务主要是协助政府部门推进节能工作,配合国家节能主管部门实施节能重大举措。 在“十二五”新目标即将出台之际,李仰哲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
日报:“十一五”还剩下最后一年,近两年对于“节能减排”的约束目标媒体关注度似乎有所下降。2006年当年仅完成下降1.76%之时,舆论还是比较担心20%能否做到。
李仰哲:“十一五”约束性指标按照五年平均算下来,每年必须降4%,2006年没有完成当年的数额。因为是第一年,多数地方的工作刚起步,包括统计、监测、考核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完善。2007年完成得比较好。 2009年我带队考核了东三省2008年节能目标进展,三个省做得都还不错。其中辽宁比较突出,黑龙江和吉林也已经分别完成了目标。“十一五”后几年,由于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节能约束力加强,这个目标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我想,“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仍不会放松,约束性目标也不会比“十一五”目标低。
日报:在考核中,是否观察到企业在节能减排时有市场力量推动,还是完全依赖政府的绩效命令?
李仰哲:企业应该是有动力的。我个人觉得节能比减排对企业更具吸引力,节能意味着企业降低成本,竞争力的提升。但目前来看,企业节能的主动性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市场的拉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这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其中一个就是,多数重点耗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对上游产品价格变化消化能力不强,缺乏对原有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改造的投入能力。 国家针对这个情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去年就花了74.5亿元,支持了1318个重点节能项目,并吸纳社会投资大概800亿元。 2008年在哈尔滨一家企业考核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时看到,通过实施节能改造,能耗水平几乎成倍降下来了。 另外,我们现在还组织行业间进行能源对标活动,比如针对电厂,测算每一千瓦时发电平均耗煤量,每个企业都要对标,高于这个标准的,要寻找不合理使用能源的原因,是技术问题,还是设备陈旧需要改造,还是工艺流程设计上的问题,或者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查找出原因之后立即改进。 在“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肯定不会小于现在。
日报:在国际合作方面,新成立的“国家节能中心”会有什么举措?
李仰哲:开展节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家节能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从人才的选任与配备,工作计划的拟定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与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机构积极建立联系,与日本节能中心和韩国能源管理公团已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我个人觉得在节能方面,日本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对象,日本是受资源约束非常大的国家,相比欧美的地广人稀,日本在资源节约方面面临的挑战要大得多,这点和中国现在遇到的挑战相似。 日本在战后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这是全世界瞩目的。更关键的是,他们经历了两次能源危机——一次是1973年、一次是1979年,通过节能措施的实施,又实现了这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日本经济产业省给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给过我们一个数据,从1973年到2007年整个日本经济增长2.4倍(GDP),由于能源效率提高了37%,同期最终能源消费仅增加了1.4倍,其中产业领域的能耗只增加了一倍。
日报: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也会更多督促中国企业和日本节能项目进行合作吗?
李仰哲:中日政府间的节能环保合作已取得了可喜进展,在去年11月份的第四届中日节能环保论坛上,就有42个项目签约,这期间有一部分是政府间的合作。比如国家节能中心和日本的一个非政府机构财团法人——日本的节能中心也签了一个协议,但不少是企业间的合作。 这些项目主要涉及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