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一点都不缺流动性,缺的是信心,缺的是好的企业供应,缺的是不同质的市场主体。我们的股市如果能够在市场主体的培育上、上市公司的培育上、多种金融工具的培育上多下一点功夫的话,我们的股市是前途无量的。”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日前参加的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和华安基金一起举办的中欧华安锐智沙龙活动中如此表示。 吴晓灵首先阐述了流动性的三个层次。她认为流动性的第一个层次是银行间流动性,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头寸。第二个是社会的流动性,就是社会购买力,也就是广义货币M2。第三个层次是市场的流动性,就是资产变现的能力。 吴晓灵表示,流动性的第一个层面是银行间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中的流动性概念。中央银行在调控流动性的时候,指的是商业银行可支配的自由储备的存款及超额准备金。央行通过调控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能力和货币的创造能力。因而中央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时候,主要要控制商业银行货币的创造能力和贷款的发放能力。
流动性的第二个层次是社会流动性。
吴晓灵认为,社会流动性是指企业、居民、政府所有的货币量。社会流动性管理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的创造。货币政策管总量,就是要把货币供应控制在市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之内。在现有的货币总量内,企业、居民、政府各自会获得多少货币,由国民经济运行和国民收入分配机制所决定。“更多的是由我们国家的体制和财政政策所决定。” 市场流动性的管理是流动性的第三个层面,市场流动性是指资产变现的能力。吴晓灵表示,从雷曼兄弟倒台那一刻起全球流动性戛然而止。她认为,事实上,当时的货币并没有减少,问题在于只要一个金融机构出了问题,市场上对资产做不出价格判断,或者是给不出价格,或者是有行无市的时候,就出现了社会的流动性危机。其实并不是社会的购买力减少,而是市场没有信心。 吴晓灵最后表示,后危机时代的流动性管理,应该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当中,而不是更多地分析央行今天卖了多少央票、明天收回多少央票作为股市波动的依据。中央银行是个宏观工具,所要调控的是社会货币供应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