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的资产价格上涨加上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可以使资本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从前期的流动性推动,经过一定的震荡之后,转向经济复苏带来的估值推动。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格局基本确立
上海证券报: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一直有U型、V型等之争,您的观点是什么?
巴曙松:从1-7月份的经济增长趋势看,中国经济已走出V字型反转,这显示已有的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开始产生积极效果。 目前的统计数据公布的基本是同比指标,实际上如果用环比指标看,二季度的环比增长折算为年率约17%,显示出未来的三四季度的增长依然强劲。2010年一季度GDP的增长可能会超过10%。
从全球的经济状况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格局应当基本可以确立。如果像格林斯潘说的那样,美国经济在2009年7月份是最坏的时期,那么中国经济应当是2008年11月份左右是最坏时期,中国经济提前美国8-9个月触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经过这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复苏快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各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格局看,地方政府通过金融危机时期资源价格较低的时期加大城市化的进程,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危机的一个增长亮点。 因此,从全年经济发展态势看,将走出前底后高的态势。全年GDP增长有望实现年初预定的8%的目标。全年V字型反转没有疑问。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下一步要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巴曙松:总体来说,目前可以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政策效果的整固期,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应当强调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从政府主导的需求,转换到市场驱动的需求;在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存在结构性调整的空间,例如对高负债比率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重新迅速增长的国际收支顺差、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何时平稳退出、产能过剩的消化问题等。
温和通胀预期有助经济复苏
上海证券报:目前CPI和PPI的最新数据仍然位于负增长的区间,您认为经济发展最应该关注的是通胀还是通缩?
巴曙松:短期来看,虽然CPI和PPI都是负值,但是环比在稳定上升,因此主要关注的不应当是通缩;而从目前的物价水平看,农产品价格保持低位,加上较为广泛的产能过剩,使得通胀也不会是2009年需要担心的问题。
尽管从同比数据角度来看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但是从环比角度看,通胀的压力正在集聚。预计到2009年四季度,CPI和PPI都会陆续先后由负转正。
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的企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逐步传到到新兴市场,对物价的上升构成压力,预计2009年底部分发展中国家会重新面临通胀的压力。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对于这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相对高一些,但是可能由此带来的通胀压力并不能低估。
不宜采取过于猛烈的紧缩性措施
上海证券报:现在大家担心上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在下半年收紧,这对宏观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巴曙松:从2009年的经济趋势看,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是已经确立的政策基调,为了确保经济的平稳复苏,这个政策基调短期内来看预计不会出现明显的调整。即使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退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之后也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趋势来看,下半年银行信贷增长本来也会自然回落,即使回落到3000-4000亿元每月的水平,全年的信贷投放依然在10万亿元左右,依然是一个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 适度宽松政策何时退出、以何种方式退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经济状况。从方向上看,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重点推动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应当更为关注物价水平。从目前的趋势看,2009年宏观政策的主线还应当是保持是促进经济的平稳复苏,但是,为了推动经济持续较长时间的增长,应当为经济平稳复苏之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逐步退出做好预案。 微调货币政策,可以在前期经济开始企稳复苏的基础上,使得复苏的步伐更为坚实,促使更多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适度规模的资产价格上涨对于提升企业及消费者信心、促进经济复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加上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就可以使资本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从前期的流动性推动,经过一定的震荡之后,转向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估值推动。 目前看来,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没有走向全面复苏的情况下,不宜采取过于猛烈的紧缩性措施,扩张性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微调。下一步的政策聚焦点应当在保增长、促民生和调结构中寻找可持续增长的平衡点,具体来说:从短期来看,要在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进行政策微调,加强对流动性的引导,将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上来;从长期来看,要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政府主导的需求转换到市场驱动的需求上来,把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转换到依赖内需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