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被自己人“干掉”
    2009-05-20    本报记者:王小萱    来源:国际金融报

   5月15日,在美联储官员的敦促下,美国银行新主席沃尔特·梅西领导下的委员会就首席执行官的继任问题召开了董事会。根据文件,公司高管布赖恩·莫伊尼汉、芭芭拉·德索尔和乔·普莱斯都被内定为候选人。除了早已虎视眈眈的FDIC,被美联储和美银董事会双双抛弃的首席执行官刘易斯已经没有任何留下的理由,问题只是谁来继承而已。

  “保尔森门”引发“血案”

  早在4月下旬,美国银行股东就投票推翻了刘易斯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决定。而这一行动的导火索就是刘易斯因美林收购案与前财长保尔森闹翻这条大新闻。
  “我别无选择。”今年4月23日,刘易斯在作证时表示,他在收购美林前向股东隐瞒美林资产恶化,完全是受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政部前部长保尔森的唆使。对此,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不得不作了表态。在那之后,美国银行顿时被顶上风口浪尖,而颜面净失的美联储也更难为银行和刘易斯本人作保了。
  抛却与美联储关系恶化这件事,美国银行自身的问题是所有美国银行中最严重的。在收购美林交易达成之后,美国银行的命运也急转之下,从预期中的全球最大金融服务机构转眼成为压力测试后最缺钱的一家银行。
  危机关头,美银仍然希望跟其他同行们一样,从监管机构那里“赎身”。从提高银行利润和资金基础的角度出发,美银本可以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以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但为了避免成为国有银行,美银可能选择的只有出售部分业务或持有股权。但无论采取何种办法,刘易斯是走定了。

  痛恨并购的省钱专家

  刘易斯成长于草根,小时候送过报纸、当过搬运工、卖过圣诞卡,而他的管理方式也是十足的稳重派和节约派。
  刘易斯一生都在为NCNB这家北卡地区银行服务,该行后来通过无数并购发展成为了Nations银行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了美国银行。刘易斯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在佛罗里达分部工作时,刘易斯亲眼见到了银行对Barnett银行的收购案后,就对并购这一运营方式感到厌恶,并开始选择以削减开支和标准化运营作为主要发展手段。
  1995年,刘易斯推出的“愿景95项目”成为了他的成名战,也让他成为了银行主席麦考尔的心腹。这一计划帮助美国第三大银行Nations有效地统一了旗下各种分支。上世纪90年代末,刘易斯预测,随着ATM和电话的推广,分公司的需求量将减少15%,为此他发展了电脑系统下的银行业务,并将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辛迪加和外汇交易扩展,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001年,麦考尔退休后,得意门生刘易斯成为了美国银行(原先的Nations银行)当之无愧的掌门人。当时,美国银行正面临盈利下降27%,难以为继的处境,他果断停止前任并购的做法并大量出售没有盈利的部门,并将分散的客户账户整合起来。到2002年第一季度,银行利润升高到历史最高值21.8亿美元。3年内,美国银行的股票上升了40%。
  刘易斯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美国银行从其他机构抢夺客户的消息曝光,美银遭到了美国证交会的调查,但直到2008年底美林收购案事发之前,美国银行依然是美国实力最强的银行之一。

  相关稿件
·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对我国影响深远 2008-04-25
· 利用刘易斯拐点寻求发展模式的超越 2007-05-16
· “人口红利时代”离“刘易斯拐点”有多远 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