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中国超级稻增产关键功能基因合作研究的最新进展。此项成果首次阐述了DEP1基因在中国超级稻增产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而揭开了中国超级稻的高产奥秘,并可望由此进一步研究培育出更为高产的水稻新品种。
“我就喜欢搞研究,没有办法”
傅向东今年还不到40岁,浙江人。话语间夹带着淡淡的南方口音,举止间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精明干练。 在有着浓郁经商传统的浙江,搞科学研究在别人眼里看来并不是一个“主流”选择,而傅向东走上遗传学研究这条科研之路,却似乎是命里注定的。 “我就喜欢搞研究,没有办法。人一旦喜欢了一件事,就不会考虑太多东西。”傅向东说,他对遗传学的兴趣从高中就开始了。 人的血型是如何决定的?在中学的生物课中,关于人类ABO血型的遗传让傅向东对基因这一神秘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我觉得太有意思了,A型的父亲和B型的母亲,可以出现A型、B型、AB型,还可能会有O型的小孩。这是为什么?”十几岁的傅向东那时候最喜欢做的考试题,莫过于通过一系列附加条件推导出父母血型的这一类遗传题目。
“这份安静是搞科学的最高境界”
从初识遗传规律的那一刻起,傅向东似乎就认定了未来的方向。报考大学时,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捧,第一志愿就填报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遗传学专业。傅向东说:“我上大学选专业一点也不盲目,虽然当时的老师希望我们填一些更热的专业,但是我当时一点儿都没有犹豫。” 大学毕业,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工作两年后去英国JohnInnes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随后读博,留在该研究所做博士后。傅向东这一路走来,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波折和变化,也似乎没有什么事先设计好的痕迹。 “像我这样到了一个地方就没动过的人很少。一般做生物研究的,大多数都会选择去美国。我觉得我去的研究所在国际上也很有名,小镇也很安静,博士快毕业时,所里其他实验室的教授问我愿不愿意去他那里做博士后,我觉得对方实验室研究方向很不错,就没有联系其他地方。在那里我做得很开心,做出来的东西也能得到大家认可,挺满足的。” 在傅向东眼中,选择做学问就是要静下心来。“科学家就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带两三个学生,在校园里轻松地散步,自由地讨论科学问题,这是我想象中的情景。我从小就很佩服老科学家,或者说是崇敬。”傅向东说,“这份安静是搞科学的最高境界。”
“不应该轻言放弃”
2005年,从英国回来的傅向东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择了国家投入很大、对我国又很重要的水稻作为研究对象。 选什么水稻性状好呢?傅向东在说起这个选择过程时颇为轻松:“东北大米——记得春晚有个小品节目里说起换大米,就有一个感觉,那里水稻一定好吃,产量也高。”水稻项目研究和中国水稻所合作,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把提高产量的基因找出来,将来可以利用它进一步通过分子设计提高产量。 “我们运气很好,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在傅向东看来,DEP1基因的分离是件颇为幸运的事情。在研究过程中,与育种学家、生化、生物信息学专家的交流,也让他受益匪浅。 相比水稻DEP1基因功能研究的“运气”,傅向东还进行着更多“令人郁闷的研究”。有些2005年就开始做的研究项目,到现在也没有很大的突破。学生们也很郁闷,但是没办法,因为他觉得“不应该轻言放弃”。傅向东说:“一个东西只要你认准了,就不要放弃。”对于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傅向东说:“只有走错一步才会走对下一步,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果,那是工程不是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