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张华利:只争朝夕 攀上玉米“尖”
    2007-10-11    庞玉婧    来源:《人民日报》2007-10-11 14版
    这几年来,每到9月中旬,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大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和全国育种界的近千名农业科研人员都要云集泰山脚下,现场观摩育种专家张华利培育的玉米新品种。
    张华利是一个普通农民,出生于泰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幼热爱读书、善于钻研,凡事总好追根求源。50年前那些食不果腹的记忆,使他在孩提时就立下了从事农业科技的志向。中学时代,他把放学后捉山蝎子、挖药材卖的钱攒起来,都买了有关农业科技和作物高产栽培等技术的书籍,直到他自学完大学农学专业课程,取得大学文凭。他被推荐进村科技队、公社种子站。从此,小小的试验田成了他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每年需要7.5亿公斤玉米杂交种。杂交玉米是通过不同玉米品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玉米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种间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去掉,即人工去雄,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玉米。
    过去,在杂交玉米育种过程中,由于人工去雄不及时、不彻底,90%以上的种子纯度不够,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为解决人工去雄这一难题,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研究玉米不育系这一课题,但终因研究出的不育系不抗病灾、造成大面积减产而被迫终止。业内人士断言,玉米不育化制种是一项世界难题。
    张华利迎着困难上,从1990年起开始了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研究。10多年里,他不仅发现了雄性不育变异株,还采取露地、冬暖式大棚和冬季南繁等措施加快育种进程,往返海南岛20余次,终于成功选育出玉米多抗性、高配合力雄性不育系。
    2001年是张华利最幸福、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发明的育种新技术通过了技术鉴定。鉴定认为,该项技术不仅免除了人工去雄、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而且确保了种子的纯度、抗多种病害、抗倒伏、配合力高。
    这些年,张华利先后成功地选育出16个优良玉米品种。据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许启凤介绍,张华利选育的“泰玉”系列玉米优良品种已推广到全国16个省区,他发明的不育化杂交育种新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玉米杂交制种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每年可创造120多亿元的价值,被列入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
    张华利成功了!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山东省首届科技明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人说,你现在什么也不用干,坐在家里数钱就行了。可张华利不满足:“我们育成的甜玉米、糯玉米、有色玉米正在试验、示范阶段,这些品种深受农民欢迎。下一步,我们的育种目标主要是超高产品种、饲粮兼用品种、高淀粉、高油玉米品种等等。”攀上玉米“尖”的道路上,张华利只争朝夕。
  相关稿件
· 合肥市:为农民工买保险工程项目方可开工 2007-10-11
· 成都户改:“农民”变成“居民”之后…… 2007-10-10
· “农民车站”掀起“百日会战” 2007-10-09
· 粮价普涨农民惜售后期走势存变数 2007-10-09
· 设“农民工日”不如平等赋权 200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