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前,上汽将向南京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南京市由此实现100万辆产能和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一惊人规划并非出自上汽高管之口,3月17日,在南京浦口举行的上汽荣威350下线庆典上,该市市长季建业对外披露。 当上汽集团在2007年年末用5.5%的股权将南汽集团整合旗下,便逐渐将生产向土地和人员成本都更为低廉的南京转移。 季建业所描绘的100万辆整车产能中,用于生产上汽自主品牌—荣威和MG的就将超过30万辆。 2015年达到30万辆产能将分为两期实现。“从长远来看,南京要作为我们自主品牌最大的生产基地。”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向记者透露。 事实上,包括南京浦口工厂、仪征工厂和临港工厂在内的上汽乘用车三大生产基地,其2015年产能将超过60万辆。胡茂元的自主品牌布局正在指向国有汽车制造商的领跑者。
30万产能布局南京
“在浦口基地下线的荣威350是上南融合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战略车型。”在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的冀望中,荣威350正是能帮助上汽自主品牌进入容量最大、增速最快的A级细分市场的战略车型,也是南京基地实现经济效益根本好转的希望所在。胡茂元说,荣威350将帮助南汽结束已持续了数年的亏损。“年产销目标最初为6万辆,未来计划实现15万辆”,内部人士透露。 据江苏省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南汽板块实现销量19.6万台,比上南合作前销量增长一倍。 在胡茂元看来,此前MG、荣威分别割裂在南京和上海生产的方式,既不合理更不经济。 “我们完全打破了行政区域规划,按照平台确定产地,从成本最低、规模效应最明显、物流最简单的角度出发,作出了将所有自主品牌的A级轿车都在南京生产的决定。”胡茂元告诉记者,“这里既生产荣威品牌350,将来也会投产MG品牌。从荣威350代表的AP11,到明年下线的AP12,以及2012年的AP13,今后南京每年都有A级新车。” 根据上汽规划,南京浦口工厂的30万辆设计产能将分为两期完成,分别实现15万辆生产能力。而包括临港工厂、仪征工厂和南京在内的上汽自主品牌三大生产基地,届时产能将超过60万辆,消息人士称,临港基地将主要投产A+级、B-级以及A0级轿车,而目前生产荣威750的仪征基地未来将投产B级车和SUV。
五大平台支撑双品牌
与上汽、南汽竞购罗孚资产、荣威750和MG7相继发布时的剑拔弩张相比,出现在上汽自主品牌阵容中的荣威和MG,完全是一幅协同作战的景象。 “AP11的A级车平台将有名爵和荣威的车型共线生产,分别为MG5和荣威350,这一平台还将衍生出MPV、两厢、三厢等多种车型。”内部人士透露。 “上汽乘用车公司未来研发的每款车型,都将由荣威和名爵两个版本构成。”该公司营销执行总监蒋峻这样告诉记者。 双品牌战略为上汽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源自同一平台,MG得以与荣威共用发动机、变速箱、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能同时降低研发、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二者在上汽的三大基地共线生产,还可避免上述工厂的产能闲置。 上海汽车还对上述两大品牌分别进行了差异化的定位,并由此形成未来5大平台30款产品的完整产品序列。按照规划,截至2010年,上海汽车将形成五大平台,包括旗舰NLC(New
Large
Car)系列、750及其衍生系列、550及其衍生系列、A0级小型车以及SUV系列。2010年,上汽自主品牌计划推出覆盖B级、A级、SUV和A0级细分市场的4款新车型,全力冲刺全年销售18万辆目标。与2009年实现的9万辆相比,这意味着翻番的增幅。 而凭借MG品牌的积淀和庞大的研发、制造体系,在本土大型汽车生产商中,上汽无疑是最具扩展海外市场实力的那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