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技术的收购案上,我国企业的优势无法凸显,往往处于下风,这就使得收购案时常以失败告终。然而,受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国内总体需求量较大的影响,我国资源型企业在海外并购案中能够占据较大优势 昨日,上海交易所发布公告称,中国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交易已完成。至此,中国企业的“海外行”又迈出了成功一步。回顾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对品牌、技术的收购往往成功率较小,而资源型企业的并购成功率相对较高。针对这样的“怪圈”,业内专家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小的现状。
实质影响小
国泰君安石油行业分析师杨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对中石油的业绩实质影响较小,目前很难看出会有多大的提升空间。但这是中石油迈向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今后中石油还会加大国际业务的拓展。” 根据中石油6月2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中石油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于当日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股本中已发行及缴足的2.35亿股普通股的收购,约占全部股份的45.51%。中石油新加坡公司与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于今年5月24
日订立该批股份的买卖协议,交易总额为69.4亿元人民币。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进行跨国经营是中石油成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必要之路,而此次交易的最大亮点在于,我国的海外收购进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域。“与本身油价比较,新加坡石油公司的估值在并购的过程当中成本相对较低,本次交易是一个很正常的、符合中石油自身发展战略的收购行为。”
步步为营
在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之后,中石油已经将目光转向了欧洲,目标仍然在拓展公司的中下游业务平台上。 6月19日,苏格兰民族党地方议会议员安格斯·麦克唐纳透露,中石油正与世界第三大独立的化工公司英力士位于Grangemouth的炼油厂洽谈投资。如果洽谈成功,这将意味着中石油首次进军欧洲炼油领域。 早在中石油2008年年报中就有明确表示,将“加快海外油气运营中心建设,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除了本次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外,之前中石油只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卡杜纳、亚洲的日本大阪进行很少的项目收购和合资,多数都不是战略层面的。业内人士称,由于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均未将合作触角延伸至欧洲,中石油此役如果成功,那么将成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平台。
“怪圈”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走出去参与知名企业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是屡见不鲜。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对海外品牌、技术的收购上,往往成功率较低。而在资源型企业的收购案中,往往会“满载而归”。对于这种“怪圈现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告诉记者,“恰恰反映了我国企业品牌含金量不高,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不足。” 赵弘指出,在品牌、技术的收购案上,我国企业的优势无法凸显,往往处于下风,这就使得收购案时常以失败告终。然而,受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国内总体需求量较大的影响,我国资源型企业在海外并购案中能够占据较大优势,成功几率也相对较高。而这种“怪圈”现象,赵弘认为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认为,中国企业多次获得收购海外资源资产的良机,与全球能源资产价格下跌有较大联系。但对国有企业来说,此类交易的难度并没有大幅减低。林伯强指出,“三大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难以改变,而一旦涉及能源并购,很多国家都会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高度,风险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