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 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紧”字当头
    2008-12-12    作者:石贝贝    来源:上海证券报

  裁员传闻、一度难以资金拆借、理财业务纠纷、母行盈利下滑带来的冲击…… 在华外资法人行似乎正面临着一个较中资行更为寒冷的“冬季”。

成本“紧缩”

  广告、营销费用的削减,似乎成为外资法人行缩减成本的首选方式。“现在,广告费用削减最多的就是外资行和汽车公司。有些外资行原来在机场投放了很多广告,费用一年都能上千万。而现在,好几家到现在都还没继约,估计这笔广告费砍掉一半、或全部都有可能。”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缩减成本还可能是裁减员工。迄今为止,花旗、汇丰、渣打等在海外市场均传出了裁员消息,而在内地市场上则尚未有裁员的正式消息传出。一位中资银行人士表示,在内地较为活跃的外资法人银行中有3家已经相继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有些裁员比例可能是5%。
  而某外资银行的一位资深人士表示:“首先应该是转岗,有些岗位不再需要原来那么多人手,银行首先考虑的会是把他们转移到其他岗位,而不是裁掉。只有当转岗行不通的时候,才有可能考虑裁员。”

业务“收紧”

  央行上海总部近期发布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外资行在业务层面的“收紧”。11月份,在沪外资行存款减少35.6亿元,同比多减148.9亿元;贷款减少28亿元,同比多减158.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减少16.1亿元和12.2亿元;外汇贷款减少7.9亿美元,同比多减14.6亿美元。
  一家外资法人银行上海支行行长认为:“外资行存贷款双降反应的是上海市外资行的整体情况。”他进一步表示,今年春节时间早于往年,客户年底资金回笼对此也有一定影响。
  “客户被国外的消息吓怕了,一些金融机构说倒就倒了,客户也担心万一我们哪家也突然倒闭了。因而,很多(客户)都开始把原来在外资行的存款转移到中资行。”上述外资行资深人士感叹道,“在企业业务方面,随着经济下滑,我们对出口企业的贷款增速也下降。对于目前以息差收入为主的银行来说,我们去吸收存款的动力也不足,这会提高我们的成本。”
  而对于因外资行理财产品亏损而致使存款“搬家”至中资行的说法,上述外资行资深人士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亏损的多是挂钩海外市场的产品,这些产品现在问都没人问。许多客户都转向了保本型的产品,这部分吸纳来的存款量还是很高。”

“过冬要靠拼资金成本和特色”

  事实上,外资行在内地的“寒冬”已引起监管层面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一些政策信号也逐步传递出来。
  11月,在外资法人行在国内银行间市场难以拆入资金之后不久,央行曾明确表示要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分运用TAF(短期招标工具)等工具,对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而随后,本报记者也从外资法人行获悉,它们近期有望在内地或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目前正在与监管进行细节沟通(详见本报12月3日《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债有望启动》)。而随后作为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被允许为其客户或自身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债券。而此前,在华外资行仅被允许进行自有账户交易。
  “未来还是主要比拼资金成本和银行优势服务。”某外资法人银行企业银行部一位人士表示,“但是,外资行资金来源中过度依赖市场拆借,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在盈利缩小、甚至赚不回来时,我们也只有少贷一些。而且,就整体外资法人银行而言,客户将来可能会对各家的优势服务有更清晰地辨别,比如财富管理、还是贸易融资、还是现金处理。”

  相关稿件
· 应对就业寒冬专家开方:求职多元化选择 2008-12-10
· 就业观变化 毕业生调低预期应对就业寒冬 2008-12-10
· 就业“寒冬”,大学生如何化危为机 2008-12-10
· 金融危机蔓延 创投公司寒冬中“抱团取暖” 2008-12-10
· 股市:寒冬过去是春天 200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