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两家“交通建筑系”央企重组合并,谋求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战略目标。3年之后,这个目标是否实现?这种战略举措能否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经验?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孟凤朝的回答非常乐观:“我们3年迈出三大步:2005年完成战略重组,2006年实现境外整体上市,2007年实现再造一个中交。2008年即将进入世界500强。”
重组三年再造一个中交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与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重组。2005年12月,原中港集团和路桥集团以强强联合,重组成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目标是建一家资金雄厚、人才密集,具有科研、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和投融资功能一体化的特大型交通建设集团。 重组后的中交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资产总额由610亿元增长到1760亿元,年均增长42.3%;新签合同额由808亿元增长到2343亿元,年均增长42.5%;完成营业收入由664亿元增长到1520亿元,年均增长31.1%;实现利润由15.8亿元增长到82.5亿元,年均增长73.3%。孟凤朝说:“我们用3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中交。”
整体上市探索央企发展路径
重组后,如何实现中交集团做强做大,从而产生强联强变更强的聚合效应,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是摆在新集团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优劣势的基础上,中交集团确定了“独家发起,整体上市,谋求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思路。作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和第一家在国际资本市场整体上市的交通基建企业,集团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对609家下属机构进行了重组,对117家企业进行了改制。2006年10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全部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作为投入,独家发起创立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股份”),2006年12月15日,中交股份在香港成功上市,共发行40.25亿H股,募集资金24亿美元。 中交整体上市创造了多项发行纪录:2006年全球十大IPO之一;全球基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央企业第一家整体上市、不留存续的企业。不仅如此,由于规范的管理和优良的业绩,2007年1月3日,中交股份被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指数,3月12日被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7月份又在《财富》杂志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中跻身十强,被视为中国建筑业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中,中交股份位列中国大陆企业第14位、中国大陆建筑企业第1位。
产业结构布局趋于完善
国资委对中交集团的发展给予肯定:重组上市后的中交,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而是已经脱胎换骨、逐步成为能够把握全球市场机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这种战略重组、整体上市的路径也成为央企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 最近,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这两座大桥的建设中,中交集团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设计、施工、配套服务任务,完成了高精尖的建设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由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神州第一挖”——“新海虎”号正式运营,实现“国轮国造”,填补了我国建造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空白;公司承建的上海洋山港被业内视为世界顶级港口工程。公司生产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世界占有量达75%以上,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并且在无人自动化码头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公司研制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5月试吊成功,这个能够一把提起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大家伙,是百分之百中国制造、百分之百自主创新,而长期以来,巨型浮吊被称为美欧日的独占品,1500吨以上的浮吊都由发达国家制造。 据介绍,中交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及设计企业;是中国领先的公路、桥梁建设及设计企业,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疏浚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
进入国际工程高端市场
2007年以来,集团境外业务发展迅速,承揽项目正逐步由施工承包向国际工程高端市场转变。集团相继中标了马来西亚滨城二桥项目(12.3亿美元)、安哥拉洛比托港扩建项目(11.9亿美元)、安哥拉北方道路改建项目(6.6亿美元)、沙特阿拉伯扎瓦尔港口项目(5.8亿美元)、利比亚米苏拉塔房建项目(5.5亿美元)等。 目前,集团在海外有56个驻外机构、分公司及合资公司,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中亚、东非、西非、中南美洲等地区,大部分驻外机构已在属地国经营20年以上。2007年,集团境外完成营业收入37.6亿美元,占集团营业收入总额的19.3%。2008年1月至4月,集团境外完成营业收入14.3亿美元,占集团营业收入总额的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