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油:摘掉头顶上二十年的“灰帽子”
    2007-07-12    赵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2007-07-12 5版
  当“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行进到李白故里江油的时候,很多人都向记者提起这样一件事:过去20年里,在江油市城区的天空上,有顶脱不掉的“灰帽子”——一团灰压压的气层笼罩在城市上空,很少能看到蓝天白云。
  “每天出门回来,肯定是灰头土脸,头上、身上、鞋子上会落一层厚厚的灰”,“空气质量太差了,很多人呼吸道都有问题”……对于这顶“帽子”,市民们怨声载道,却又无计可施。
  原因何在?“灰帽子”来自靠近市区的一个大污染源——巴蜀江油电厂有4台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这4台发电机组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设备,建设时没考虑到环保问题,加之运行时间长、主体设备老化,到上世纪80年代,污染特别严重,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人人都知道是电厂烟囱污染,可谁能下决心把它关了?要损失好几亿呢!”市民们日复一日的期待,种种原因久拖难决。
  直到2006年12月31日,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强令下,经多方协调努力,这4台发电机组全部关停,直接减排烟尘3207吨、二氧化硫6403吨、氮氧化物1340吨。
  很快,城区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蓝天白云又出现了,“灰帽子”正在慢慢缩减。
  治污行动还在继续。通过贷款和自筹经费,江油电厂总投资达5亿多元的二氧化硫脱硫治理工程于今年3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仅此一项,就治理废气260亿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683吨。先后完成了对驷马水泥厂、江川水泥厂等15家企业的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和市内33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水治理,关停城区燃煤锅炉72台,整治噪声超标娱乐场所36家,督促11个餐饮企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
  环保部门还进一步加大了环境监察、监测力度,督促9家重点排污企业分别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使环境监察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可以随时查看企业的排污状况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情况。
  城区的天空一天比一天蓝,空气一天比一天好。
  “在污染的空气中生活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好了,心情也好了,肯定能多活几年。”在江油采访的时候,遇到的每一个市民几乎都会把“掀掉灰帽子,再见蓝天白云”这件事看作近年来当地最大的变化。政府为百姓做了好事,他们不会忘记。
  20年的污染一朝解决,改变其实没有那么难。关键是要下定决心,关键是要算好大账。如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了环境保护,放弃了百姓健康,即使收益数字可观,那也肯定是一笔不划算的错账。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这句话是没错,但是,如果二者不能得兼,应该是“宁要碧水蓝天,不要金山银山。”
  江油有关负责人说,当地为了保持蓝天白云,制定了严格的政策。在新上项目审批中,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选址关、环评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私自新建、未执行环评制度擅自开工的生产项目进行严肃查处,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在离开江油的前一天,记者到了老江油县城的所在地武都镇。那里曾经是四川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川西北交通要道,现在也是有超过5万人口的大镇。
  从新城到老城,记者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因为在新城,记者看到了经过治理而恢复的蓝天白云,而在老县城,记者又看到了曾经笼罩在新城上空的那个“灰帽子”。这里也有一个大污染源——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四厂。厂区绵延近10里,浓烟几乎笼罩了半个镇子。据了解,这里已经开始整改,进行治理了,但是污染依然很重。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理好,我们盼望着这一天早日来临。”这是一位镇上居民的心里话。
  相关稿件
· 流域限批:河南周口环保整改先"拎"名牌企业 2007-07-11
· “拯救地球”环球音乐会掀起全球环保热潮 2007-07-11
· 长三角一体化不妨从环保开始 2007-07-10
· “拯救地球”音乐会掀动环保热潮 2007-07-09
· 环保监督要向民众分权 2007-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