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合作找到新基点
    2010-08-30    作者:兰恒敏    来源:经济导报
    共同的需求产生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愿望导致一致的行动。28日举行的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中国需要产业升级、日本需要扩大外部市场的大背景下,中日经济合作有了新的共同点,双方的互利发展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
  毋庸讳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向来以利益为基础。对中国来说,核心的利益是适应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压缩消耗型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所以,本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时,中国要求日本扩大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同时回应了日本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关切。对“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保证廉价的原料供应和足够广阔的外部市场是其核心利益。所以,日本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互惠互利的大格局下,还有一个“双方关系谁更具有主导性”的问题。现在的主导权更偏向于中国,而不是日本。这从中日两国关于推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设想上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中国提议“东盟10+3(中、韩、日)”的13国构想,而日本提议“东盟10+6(日、韩、中、印、澳、新)”的16国构想。中国手里有足够多的好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产业结构升级所催生的新的发展动力等,表现更加自信,不担心在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被矮化、被主导,所以主张成员“少而精”;日本则由于原料和市场受制于外部,再加上国内人口老化、发展潜力不足,担心自己在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被中国“压一头”,所以要拉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牵制中国。
  中国好牌在握,但并没有盛气凌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方对于日方非常关注的稀土问题,主要出于环保考虑,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说,稀土是在中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非常贫瘠的土地上,以非常微少的含量存在,大量提取稀土在现有条件下将对生态造成大的损害和破坏。他表示,限制稀土出口对中国经济也会有较大影响。稀土出口到日本后,日本会对计算机硬件和关键零部件进行加工,之后到中国组装再出口。中方限制出口是无奈之举。应该说,这样的解释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并且是理性和建设性的,应该能够得到日本的理解,表现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理性和成熟。
  同样的成熟还表现在此前中国国民对GDP超过日本事件的理解。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忘乎所以,更多的是冷静、理性、反思,这成为中国国民的普遍心态。中国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强国,需要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心态。
  相关稿件
· 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聚焦四领域 2007-11-28
· 中日经济高层下月北京对话 2007-11-22
· 中日经济研讨会呼吁两国加强深层次合作 2007-10-26
·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年内在京举行 2007-05-17
· 第五次中日经济伙伴关系磋商在京举行 2006-12-21